我这秋裤,着实来头不小

作者: 黄言七 | 来源:发表于2015-12-23 14:41 被阅读891次

    一到冬天,便有千万男子在起床之时面临着一个纠结的问题,到底要不要穿秋裤?穿秋裤,则意味着在大腿皮肤与毛发之上盖上一成厚厚的棉被;不穿秋裤,则意味着将要在寒风之中保持傲人的风度。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关于一个生物学与美学之争的大命题。穿秋裤者,从此告别被寒风吹刮的日子,享受着人体正确保暖的好处,这种好处可以持续到来年立春;不穿秋裤者,从中可以获取极大的优越感,以无情的声音嘲笑怕冷之人,这种姿态也能持续到来年立春。

    穿秋裤与不穿秋裤,生物学与美学,臃肿与风度,如此富于争论的问题显然不仅仅存在于广大男性同胞之中。在女性界,还存在着由此争论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即丝袜与秋裤大战。善穿丝袜者,以薄纱覆美腿,以美观现冬日,以性感迷世人;不善穿丝袜者,以长裤套秋裤,以传统行腊月,以温暖度寒冷。

    穿丝袜者,时常穿梭于社交活动之间;穿秋裤者,更多是包裹于被窝之中。女子之于男人,于争吵更为激烈,因此穿丝袜者则会以更大的自信嘲讽穿秋裤者:

    “知道你为什么没男票吗?因为你在丝袜横生的季节,穿上了秋裤。‘’

    秋裤,成为了女人度过严冬的铠甲,也成为了女人在两性情感中的软肋。

    更有甚者,在2008年,某时尚杂志主编苏芒女士在接受访谈时,谈起秋裤这一话题,她咬牙切齿的说:

    “我不穿秋裤,也不允许我周围的人穿秋裤!”

    这一行为得到了一大批犹豫不决的潮男潮女的响应,并毅然走向秋裤的对立面,从此可以斩钉截铁的对秋裤说,我不要!

    无论男人女人,穿秋裤者都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以立冬为起点,在立春才消失,持续时间之长跨过数月。区区在下,将要在这种论调中,为弱势发声:

    我这秋裤,着实来头不小!

    早在1915年的北美大陆加拿大国,弗兰克·斯坦菲尔德有感于高纬度的严寒,抱存着拯救冬天的人们的信念,毅然发明秋裤,并申请专利,使得秋裤逐渐流行开来。

    其实,秋裤的历史来源悠久,15世纪的亨利八世,喜欢穿一种男用马裤。该马裤采用羊毛制作,紧身裹腿,下搭贵族尖头鞋。在不断的演化中,其装饰性部分,成为女孩中喜爱的打底裤;而实用性部分,则成为了人民群众间的秋裤。

    而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秋裤的源头可以追塑到商朝。那时,人们为了给腿部保暖。开始穿着胫衣,即是穿类似护膝的覆盖从脚踝到膝盖的两个部分的裤管。后来,胫衣发展成股衣,股者,大腿也,意思是裤管逐渐加长到大腿部位,从而为整个腿部保暖。到了东汉时期,裤管与腰部结合的合裆裤逐渐普及。

    由此可见,秋裤的来头着实不小。无论中外,秋裤发展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时间轴的前面。而它的作用在千百年来的历史中,更是为无数男女老少在凛冽的寒风中多了一层温暖,可以说它是人类战胜冬日的盔甲。

    不妨开个脑洞,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国攻打苏联,其士兵都穿上厚厚的秋裤,那么这个战局是否会因此改变呢?

    结果我们难以预料,但秋裤的命运却步入了寒冬。随着时间的推移,申请秋裤专利的欧美人却越来越讨厌秋裤的不美观,生活在高纬度的英国人似乎永远不怕冷,大街上白花花的大腿相比夏日一点都不少;同为北美国家的美利坚合众国更是直接将秋裤打入冷宫,令其成为‘’土‘’的代名词。

    在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几乎每个人都是秋裤党,男女老少将秋裤穿成了一种矢志不渝的勇气。一年穿三季,穿出了毛球,继续穿,洗出了毛球,继续洗。似乎秋裤不破,我便不脱。到了八十年代,秋裤演变为运动式,男生一般穿深蓝色或草绿色,女生往往穿紫色或者红色,裤腿和袖子缝着两道白条。在这时,经常会出现一脱衣服就哗啦乱响的声音,并带着闪闪的“电”光现象。

    这一现象成为了七八十年代特有的记忆符号。

    而如今,秋裤并没有当年必需品的地位。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室内燃气、空调的运用,削减了秋裤保暖的作用;另一方面,秋裤本身不够美观,人们审美观也发生着变化,使得秋裤的受欢迎度降低。

    秋裤的来头着实不小,但来头不小的又岂止是秋裤?它会如缝纫机、收音机等众多以往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作用的产品一般,逐渐褪去主流的地位;但是作为生活用品,它却又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不会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说不定到时突然会有人跳出来,冒出一句:我这秋裤着实来头不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这秋裤,着实来头不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rv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