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第一次知道《草房子》这本书是初一下半学期看到我们班一个学霸拿着读的。那时候只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听,也因为这本书知道了写儿童文学很厉害的作家曹文轩。小的时候没有真正读过几本文学书,很多只是知道名字而已,所以常常懊悔自己小时候为什么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那么多好书长大后才读。而长大后读唯一的好处是可以读懂小时候认为晦涩难懂的文字了。于我,《草房子》便是这样。
一本书一直记得要读,一直没有时间和心情去读。时隔多年,大学毕业工作了才拿起学生手中的那本《草房子》。读后才深知它为什么如此畅销不衰,它的作者曹文轩为什么可以得国际安徒生奖。在我看来,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只有童真,还有生活的真谛,可以把儿童文学写得如此贴近现实的,《草房子》绝对算是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佼佼者。虽然它是以孩童桑桑的视角写的,但在读的过程中我完全忘了它是一本儿童文学书。而是自己像是在草房子里经历着那些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像邻居一样和里面的人物走得那么近,那么亲切。这是曹文轩作家着笔的独特之处,亲切朴实又不失作家想去表达的生活真谛。
02
国际安徒生奖给他的颁奖辞完美地概括了这本书:“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在读的过程中,我既能感受到草房子里纯朴自然的原生态生活也能感受到每个人物身上淡淡的忧伤。这是童话书中惊艳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是文学中传达的生活哲学。
在书里,我心疼被人欺负的秃鹤,可怜从小就和奶奶相依为命的纸月,悲痛无法终成眷属的蒋一轮白雀,心痛从小就受苦的细马,佩服经历贫富落差后独立的杜小康。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曾在我读的过程中触动过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和里面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深刻体验。一本儿童文学书超越了自身的高度,以孩童写世间百态,是值得敬仰的。读完整本书,对曹文轩作家肃然起敬,一个真正关注生活的作家当如此。余华曾经说过,真正的作家是扎根生活的。现在才隐约理解了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了怎样才是一个好的作家,一部好的作品。
草房子03
《草房子》包罗了我们生活中发生过的种种现象,从那些故事里折射的人性,足以概括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事。整个故事中我最心疼的人是秃鹤,因为外在的原因遭人嘲笑冷落甚至暴力,是让人心痛的。原来校园暴力不是现代社会最新的产物,而是一直诟病存在的。明明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却要为它付出超负荷的代价,这是不公的,但也是遭遇的人无法摆脱的。
在秃鹤和嘲笑他的同学打到头破血流的时候,在他终于戴上一顶得来不易的帽子开心的时候,在他和老师反抗必须要参加会操表演的时候,在他最终和一切妥协沉默不再反抗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想被周围人注意关心却经常被他人伤害最后不再有任何渴望的孩子的反抗过程。那种伤心是故事里的人物引起的,一步一步牵引着你关心他的心,跟着他的心情,或喜或悲。多希望,他周围都是爱他的人,多希望他不会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多希望他的生活可以多些开心快乐。这些,都是自己的奢望,他注定是不幸的。
最惋惜草房子里蒋一轮老师和白雀的感情纠葛,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在桑桑看来郎才女貌的一对,最终的归宿却是不如意的。两个人都是迫于世俗压力,仪式性的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当蒋一轮把那些信全部丢入火中,连同他的情思也烧断了。他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更没有勇气反抗世俗。一个在树下吹着笛子的清秀少年,一个在河边翩翩起舞的美貌女子,如此两情相悦,却无法终守,那种现实的残忍应该是最痛的。因为是折射生活,更让我觉得伤心难过。现实是如此地残酷与无奈,一个人怎能抵抗世俗的力量,微弱又渺小。
油麻地的孩子们~04
书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过多想要偏爱谁,因为每个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喜欢。如果要选择一个,只能是哪个人物让自己更痛更深刻。那个人物,便是整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桑桑。虽然桑桑没有其他小伙伴各自看似不平的经历,一直是无忧无虑活泼受宠的,但他却经历了别人无法想象的生死至痛。最后一章《药寮》是全书最感动最悲伤的部分。校长桑乔带着生病的桑桑四处求医看病,无私的父爱,还未懂生死的桑桑,让整个故事渲染在爱与悲的氛围中。
起初桑桑并不懂生死是何物,却在父亲带他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就医中慢慢理解了自己可能将不久于人世。他最先害怕的不是自己的离世,而是为其他因他的离去而伤心的人感到伤心难过。当他看到油麻地周围的人都对他投以心疼爱惜的目光时,他更是感到愧疚,觉得是自己给他们带去了悲伤。他一个人爬上油麻地的草房子屋顶,呆呆地看着这里的一切,他留恋不舍但没有流泪。在读这些文字时,我的心都是软的,伤心曾经活蹦乱跳的桑桑一下子就安静了,边读边祈求桑桑的病一定要治好。这个善良纯真的小男孩还要在草房子里度过他无忧无虑的童年呢!
在读到桑桑终于被医治好,校长桑乔高兴的让桑桑用猎枪朝天空多打了几枪后,桑桑突然大哭了起来时,我的眼睛也是湿润的,那是喜悦的泪,为桑桑劫后重生开心的泪。油麻地的草房子上空,桑桑的鸽子在空中来回的飞舞着,像在祝贺主人的重生。我一直深刻的记着文中那句:桑桑虽然没有死,但桑桑觉得他已死过一回了。生死是多么考验人性啊,但在十一岁的桑桑面前他看到的全是油麻地人的纯朴与善良。我始终认为这一章是全书最精彩最感动的部分,更为感动的是它是根据作者曹文轩的亲身经历所写。让我不禁感叹,真实是源于生活,艺术更是高于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故事才如此真切感人,文字才如此细腻生动。即使在多年后捧起那本书再次读起也还是会感动,感动于那片油麻地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感动于那个叫桑桑的小男孩和那里所有纯朴善良的油麻地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