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不晚——再读张爱玲

作者: 蹊言蹊语 | 来源:发表于2024-03-28 14:41 被阅读0次

郑重申明:本文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为本人公众号“海沐裙蓝”

大约二十八年前,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女孩驻足在书店的橱窗前,她的视线停留在一本叫《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书上,纠结许久,她最终鼓起勇气对营业员说:“能不能把这本书拿给我看看?”营业员一脸惊讶,迟疑数秒后还是把书拿到了柜台上。小女孩小心翼翼看了书的价格,不由自主往后退了两步,显然,手里紧紧攥着的5块钱根本不够……“不要吧?”营业员嗤之以鼻,果断把书又放了回去。

那一年的我,根本不知道张爱玲是谁,只觉得这个书名深深吸引着我,应该是个很美好很浪漫的爱情故事吧?

回想营业员对我的一脸不屑,我一直认为是因为我囊中羞涩,直到又过了十年,走进大学的我开始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我才解读到营业员的态度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一个小屁孩懂什么爱情,读什么张爱玲啊,根本就是少儿不宜!

何止是少儿不宜呢?当大学时代的我读了她的一系列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时,依然无法接受她作品的阴郁苍凉之风,我不知道作者怎么能写出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感情故事,特别是《第二炉香》中母亲对女儿畸形的性教育,《茉莉香片》中性格扭曲变态的男主角,《心经》中父女的不伦之恋,给我那阳光灿烂的内心留下了浓郁的阴影,以至于后面很多年再也不想看张爱玲的书。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我阅读的大部分作品也就是她在二十二三岁的年龄发表的,那个年龄作者甚至都没有谈过一段恋爱……大学时的我,反应似乎和某些研究张爱玲的人想法一样:究竟是怎样的经历使她在作品里把人生写得如此绝望?怀着好奇之心,简单看了几篇文章回顾了张爱玲的一生,她出生名门,书香世家,天才少女,随后父母离异,受到过父亲的虐待,和母亲也产生了隔阂,再之后遇人不淑,先是嫁给渣男加汉奸胡兰成,婚姻不幸,流言蜚语,之后嫁给美国过气作家赖雅,在丈夫中风瘫痪后,生活贫困交加,但她依然不离不弃照顾多年,最终在美国一所寓所里香消玉殒。她在遗嘱里要求死后骨灰撒在任何“苍凉”的地方……

我向来不喜欢消极压抑下沉的文风,并且始终认为咱们写文章最好的文风就应当学《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悲而不怨。比如众所周知的余华老师的《活着》,即使福贵经历了重重苦难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他对生命没有愤怒和怨恨,经历过风雨的他依然选择坚强和坦然,从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更读到了生命的韧性。这样的小说,即使是悲剧也不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温暖、乐观、坦然和对生命的珍惜。

既然不喜欢,阅读堪比受虐,为什么过了十几年又开始翻看张爱玲呢?原因大概有两条,第一是因为不同的人生的阶段总有不同的心境,我想知道曾经年少时不喜欢的作品在中年时是否能读出另一番味道呢?第二是抱着学习的态度阅读的,既然她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纵使不喜欢故事的内容也可以学习她文章的架构语言,这就像作家毕淑敏在一篇文章里讲过的,你可以不喜欢我写作的内容,但完全可以抱着“买椟还珠”的心态来阅读,摘取一篇文章的长处即可。

当然,不得不说这只是阅读的理想状态,实际上很难做到。有一天我在休息之余翻看一本解读张爱玲的书,办公室同事忍俊不禁,问我说:“你又在看张爱玲,一脸痛苦的表情啊!”他的话让我意识到我这几个月沉浸在一场口是心非的阅读中,比如翻看她最成功的作品《金锁记》,曹七巧心理变态性格扭曲的形象跃然纸上,直戳人心,不是你想忘记就能忘记的,最让我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的故事她竟然在多年后又写了一篇《怨女》,可见她个人对这篇小说多么偏爱,而我在阅读中不免又受了二次虐待。用时下通俗一点的话来讲,我承认你写得很好,但是后劲太大,以后请不要再写了,好吗?

说到写作技巧,再次阅读她的作品,可以发现她很擅长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刻画之细致和《红楼梦》如出一辙,而她本人也的确痴迷《红楼梦》,据说每隔三四年都会阅读一次《红楼梦》。除此之外,文章中那些绝妙犀利的言辞,别具匠心的比喻俯拾皆是;文章起承转合的处理,特别某些篇章的转场和结尾的让人感觉余韵悠长。本人最喜欢的转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那一段:“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振保的扇子却还是空白,而且笔酣墨饱,窗明几净,只等他落笔。那空白上也有淡淡的人影子打了底子的,像有一种精致的仿古信笺,白纸上印出微凹的粉紫古装人像。——在妻子与情妇之前还有两个不要紧的女人。”一副引人入胜的画卷就这样在作者笔下徐徐铺开……这种电影导演一般的叙述方式很有画面感和艺术性。正如有研究者评价的那样,张爱玲的的语言像缠枝莲花一样,东开一朵,西开一朵,令人目不暇接,往往在紧要的关头冒出一个绝妙的譬喻。

和《金锁记》这一类型的作品不同,我如今更喜欢她笔下跳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依然独具魅力的篇章,比如《封锁》《散戏》《郁金香》《红鸾喜》等,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某些段落和句子值得反复阅读,特别是她对人物心理的掌控拿捏到位,令人叹服。

如今再读,终是明白,张爱玲的笔下只有人性没有爱情,即使是结局相对完美的《倾城之恋》,在一番充满心机和算计的恋爱之后,白流苏赢得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却也失去了范柳原甜蜜的俏皮话。而人性不是年纪轻轻的我们能够看清和理解的,这就是为什么年少时读她的文章感觉不是滋味,甚是有些痛苦。“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句话让人触目惊心,却又道出了诸多人内心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在我翻看的所有中短篇小说中,只有两部小说与众不同,竟然让我从悲凉中看到了一丝温情,一部是《小艾》,自小饱受欺凌和折磨的小艾像是一颗顽强的野草,她终于成年后遇见一个普通又温暖的青年冯金槐,两人恋爱并结婚,战乱让相濡以沫的夫妻被迫分离,但小夫妻似乎不离不弃(这情节竟让我非常诧异),最终病发的小艾被丈夫冯金槐送往医院,结局如何呢,据说作者原本给了小艾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始终沉迷于“苍凉”感的张爱玲还是把这个结局删除了,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就比如我那天看完想象得睡不着……另一篇叫做《多少恨》,这部小说我感觉和名字反差很大,讲述了出身贫寒的家庭女教师虞家茵与药厂老板有妇之夫夏宗豫的爱情故事,尽管是一段婚外情,但是男女主感情纯粹,完全没有其它小说里的心机和算计,这段感情最终因为女主父亲的庸俗贪财而告终,虽然结局令人扼腕叹息,但对读者而言却毫无恨意,我甚至感觉这是我读到的张爱玲笔下结局最完美的一部小说。

读完她的几部中篇小说集,再次联想她的一生,令人唏嘘,破碎的家庭、冷漠的亲情造成了张爱玲悲惨的童年,而她无疑也将这些支离破碎的感受投射到后期所创作的作品中,继而让我们看到了诸多庸俗、自私、变态、扭曲的人物形象,同时这股与众不同的文风也让当年仅仅二十岁出头的她一举成名。

在阅读张爱玲作品的时候,恰逢我一个大学同学带领新人参加系统的辩论赛,他们的辩题是:顺境有利于青年人的成长还是逆境有利于青年人的成长?作为正方,她和我探讨说,反方会举出许多历史名人的例子,比如曹雪芹比如苏东坡,我们该如何反驳?我此时不由自主想到了张爱玲,难道真的是不幸的童年经历、多折的婚姻、动荡的时局成就了张爱玲的传奇吗?

最后,我想用《倾城之恋》里的句子来收尾:“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

相关文章

  • 当时已惘然—读张爱玲《相见欢》

    初读《相见欢》是年轻的时候,只因迷恋张爱玲,却怎么也读不下去。倏忽二十多年过去了,再读仍是为张爱玲,能读下去却不十...

  • 相见不晚,不晚

    第一封情书以这样的方式给你不知道效果如何,其实这也不算是封情书吧,算是我和你的开始 ? 雷钰,雷雨第一次听到这...

  • 再读张爱玲

    少年时就读张爱玲,尽管作品都有悲凉的色彩,只因文字好,一直喜欢着,而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再读,又是一般滋...

  • 再读张爱玲

    从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文字,就被迷住了。字里行间那种淡淡的感情,没有大喜大悲,有着看透世间一切的苍凉与世故,清醒的似...

  • 再读张爱玲

    有那么一刻,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沉下心来读一些书,沉淀一点生命的智慧。这大概就是我期望中自己的样子。当我读张爱玲...

  • 再读张爱玲

    很遗憾,没有亲见过张爱玲。 年少时也曾读过她的书,那时候少不更事,除了文笔细腻优美之外,没什么感觉。 前两年,又读...

  • 再读张爱玲

    新的一年,读书计划又提上日程,自从坚持日更后,每每觉得腹中存货无多,需要不断输入,才能编排出更多的文字来。否则每日...

  • 再读张爱玲

    我读过的作家的书,迄今在心里能够马上觉得有乐趣的作家有四个,高中时候迷恋的三毛和张爱玲,大学时候迷恋的苏青和安妮宝...

  • 再读张爱玲

    齐帆齐微课 张爱玲很了不起,我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她二十几岁就出名,写了好几部了不起的作品:《倾城之恋》、《红玫瑰...

  • 再读张爱玲

    国庆假期第二天,读了张爱玲的小说,记录下经典语录。有些话只能意会,无需解释。 你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见不晚——再读张爱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bu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