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迁移;并提出了思维型课堂的七个基本要求: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突出知识形成过程,
练习已有知识经验,
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
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同时强调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积极互动。他们的研究有两点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课堂教学目标应非常明确,学生要清楚;课堂教学应有丰富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始终处于求知的渴望之中。
马扎诺(《新教育目标分类学》,2007年)指出,当有“新任务”首先由“自我系统”决定是否参加,参加到什么样的程度;元认知系统则通过目标设定、过程监控、监控清晰度和监控精确度来调控着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思维系统(包括提取、领会、分析、应用四个层次)决定着信息(知识)、心因性动作、心智动作的执行,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了解这些清晰的分类目标,对于我们准确去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摆脱迷糊、混沌的状态,至少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陈品德教授提出了“和谐课堂”的“5+1”环节模式(计划引领-自主研修-合作互助-按需指导-巩固提高+密切观测),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的基础上,陈教授继而提出了“五大关键要素”(准确的目标+清晰的流程+多样的方法+张弛有度的节奏+公正关怀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合拍,课堂中教与学、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融为一体。
赵国庆博士(2015年)提出,思维发展型课堂五步教学法:教学目标设定要准确(思维目标要记牢),问题情境创设要丰富(认知冲突不可少),隐性思维可视化(思维图示引思考),显性思维工具化(工具适时来引导),高效思维自动化(变式运用水开了)。应该说,这五步应该指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建设的五步,从目标和问题情境为引领,以工具应用为重要抓手,最终实现高效思维(高效学习)的自动化,具体的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还不能这样去套。
具体在学科学习中如何去建构思维发展型课堂呢?综合以上理论和专家的论述,结合我本人观课、参加研讨的思考,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一定要有教学设计意识,不是简单的一课一课写教案,更不能是抄参考书的教案,而应有思维导向的教学设计。这个意识非常重要,有这样的意识才能算真正去思考、去实践思维发展型课堂。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教学设计,我以为必须关注这样五个关键因素。首先得有思维发展目标,理想状态当然是基于新教育目标分类学理念指导下的目标设计,与知识与内容(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元认知)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认知、自我系统)自然融合;但在初步探索阶段,可以单独写出思维发展目标。其次是丰富的问题情境,以及由问题情境所引发的认知冲突。第三就是要引进思维工具作为学习支架,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让思维工具的应用自动化,从而提升思维品质。第四就是要有问题意识,通过框架性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第五要有整合意识,在内容上应重视单元整合,在空间上要课内外相整合,在策略运用上要灵活。
第二,要善于进行框架问题的设计。“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框架问题设计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基于单元主题学习引进的一种模式,对于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教学设计很有启发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框架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被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积极的问题求解过程中学习单元内容并培养高级思维技能。框架问题包括三个层级的问题,最低层的的是直指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容问题,中端的是与学习主题相关联的开放性的、延展性的、能够引发讨论的单元问题,最高端的是指向学科核心和关键探究以至学习本身的基本问题。从思维发展型课堂来说,基本问题可理解为指向思维本身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应先思考基本问题,明确本单元学习的核心理念,要清楚引领学生发展哪方面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引发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反思。内容问题虽然指向学习材料本身,但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双基问题”,应该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支架,可以与思维工具支架相结合。而单元问题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内容(知识)这个载体向思维能力发展进发。单元问题的设计,要依托学习主题,但应有延展性和冲突性,至少要有话题性,不追求“标准答案”,但要求有理有据,有分析(演绎或归纳),有对话交流。同样,单元问题的设计与讨论,思维工具是很好的支架。
第三,学习应是“高挑战而轻压力”的过程。有研究者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高压力轻挑战”的问题,学习中处处有陷阱,强调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导致学习的心理负担很重;而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学习内容,以重复操练为主,学生缺乏新鲜感,也缺乏真正的认知挑战,兴趣也就越来越低。而思维发展型课堂应反其道而行之,不故意设置陷阱,不追求标准答案,不制造竞争与对抗的氛围,而是鼓励学生探索与试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耐心倾听,鼓励合作和肯定性评价,重视基本概念而反对玄虚、重视多样的变式而反对机械重复性操练、重视宁静的思考碰撞而反对表面热闹而实则肤浅的表演讨论。总而言之,应让学生不停接受挑战,总是有新鲜感,但同时又不能总是被打击,总是被挑刺。在“高挑战轻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工具是帮助学生应付挑战的有效支架,变式教学设计则是教师设计“认知冲突挑战”而减少“情绪压力”的有效路径。
根据以上三点强调,在接下来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做这样一些准备工作:
第一,做好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准备。每个教师均应认认真真去学习“新教育目标分类学”(马扎诺)和“认知分类学”(从布卢姆到安德森),认认真真去学习常用的思维工具,认认真真去了解框架问题设计,要真正具备从深层的教学目标设计、活动设计方面去推进思维发展型课堂。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全面开设直接思维课,从骨干教师教学逐步过渡到所有教师都能够授课。同时,也创造机会向家长传递,吸引家长也参加进来。学校层面将组织专题培训,并将邀请骨干教师互相讲学,让培训真正有效。
第二,做好教研常规的准备。考虑到教师的差别,以表格为规范来均衡推进。教学科研部门与各学科组进一步修订完善备课用表、评课用表,当前,备课用表把重点放在目标设计、框架问题设计和思维工具支架应用和变式这四个重点方面;评课用表则以陈教授提出的评课程序为基础,重点对应目标、框架问题设计、思维工具应用、变式、高挑战与轻压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观察与讨论、改进。用规范的表格来指引全体教师都去实践,有实践才有进一步提升、发展个性的基础。在开学第一阶段,努力减少社会性事务,专题安排表格修订,给到每个教师去使用。
第三,做好整体规划的准备。同样是对表格来规范推进。围绕教学设计、学习整合、三种思维教学程序融合的要求,去修订并着力落实教学计划表。我们之前的教学计划表流于形式,教师抄一抄教学参考书的重点与时间安排则已。在开学前至第三周,暂不安排专题课例研讨,以备课小组为单位进行认真思考,制订整体的学习安排表,提出各阶段(单元)的基本问题,提出单元整合的设想,设置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课例研讨安排。
第四,进一步明确课例研讨的要求。课例研讨安排求精不求多,要对应教学安排表,按照陈教授倡导的“递进改进”或“接力改进”的方式进行研讨,个人备课、集备和研讨、反思要体现在规范的记录表格之中。特别是集备、讨论归纳和个人反思,要求在两天内完善,并上传分享。为配合这方面的工作,教学科研部门要加强人手,一般性的教务工作分解给教务人员,学科组长要提高岗位待遇。进行课例研讨的教师,也要在学习进修、年度考核、岗位竞聘等方面给予倾斜。
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探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践过程,我们都行走在探索的路上。以上的观察理解与论述分析也只是个人截止当前理论学习与实践思考的一些认识与反思,未来肯定也会不断有新的发展。认准了的事情,一定坚持做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