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感动,感动于竟然有一帮读者还记得我,还在鼓励我写下去,尽管我又荒废了一些时日,没有更文。当然我并没有真的荒废。
只是厌倦了那种取悦他人的写作模式,今年开始,打算转入为内心写作。缺点是可能很难再出热文了,优点是应该能够聚集一帮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除了继续更新之前未完结的长篇连载小说《99次说爱你》之外,今年的小文章,我只会写一些自己想表达的想法和感想,不再迎合。
既然没有荒废,那我最近都忙啥呢?
源头是最近比较火的一部良心剧《精绝古城》。
尽管电视剧和小说的内容都是虚构,但它就像一根引线般,吸引我迷恋上西域的考古和中国历史,从而炸出了我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更深的热情。
下一篇文章我打算跟大家分享一本我正在读的书:《另一半中国史》。
这篇只泛泛而谈,分享中国文学、历史、文化对我成长和心态的影响。
社会发展到当今这种程度,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科技的力量,其次是政治、经济、军事,少之又少的会考虑文化的因素。尤其是我们中国国内的年轻人们。
被寄希望或主动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你和他,削尖了脑袋往欧美大国挤,说得一口流利好英文,基本购物也是海淘海购,旅游也越来越多冲出国门奔向全世界了。
有没有哪一刻真正静下心来,回看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最近有一档节目很火,叫中国诗词大会,我并没有看,但是关于它的新闻倒是关注了一些,冠军是16岁的青春美少女武亦姝,有点出人意料,是因为她特别厉害吗?不是,只不过因为她特别年轻。
当个个中学生都忙着背英语做数理化的时候,她却像个古人般熟读诗书,口吐莲花。相比起来,便变成一枝独秀,鹤立鸡群了。
然而,这本该是大多数中国孩子具有的最基本的国学素养啊!
我去看了中国诗词大会里的部分题目,并不难,并不晦涩,也不偏僻。
只不过大多数人不重视,于是熟读诗词才成为如今难得又少见的一门技能或说偏才了。
为什么不重视?因为古文学得再好,诗词背得再熟,能推动生产力吗?能创造经济价值吗?说得俗点,能赚钱吗?能给找工作提高成功率吗?能在高考试卷上加分吗?
不能。所以,学来干嘛!?
然而,活到中年,却日渐一日的越发悟出所谓文化底蕴、文学素养、文字功底以及人文情怀的重要性。
于是,慢慢才去看经典,读史书,背诗词,习书法,学琴筝。
是的,这些通通都不能对我们的经济、工作、社会地位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这些能对我们的处事原则、生活态度和个人气质造成远之远的影响。
我最庆幸的是自己从中学时期就清楚了解自身兴趣爱好所在,并为之坚持。从高二选择历史班,到高考专业全部填了中文,再到研究生做现当代文学和影视文化研究,也算得上科班出身,但仍然常常羞惭于自己的文学文化修养之匮乏。
记得大学时,我们文学院教古代文学的副院长特别安排了一个下午,专门给我们汉语言文学班的36个学生上了一堂让我此生难忘的课。
因为当时我们班上很多同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和迷茫心态。学了中文,毕业时能做什么?
最后副院长用他的经历和智慧说服了我们。他没有谈及宏伟人生,也没有许下千金重诺,他只是找了一个又一个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例子。
譬如,在游西湖时,别人只会说“好美啊”的时候,你能吟出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给女孩子写情书时,别人只会写“我爱你”、“我想你”的时候,你能写下“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能免于流俗,从古诗文中随手拈出二字寄寓美好期望;在失意的时候能保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在得意的时候能不忘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醒。
他说了很多,我们慢慢听明白了,学中文,是不能立即获得的资本,却是伴随我们一辈子的财富。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一份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恬静,也许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副院长儒雅淡泊的神态也成了我这辈子刻进脑子里的一个剪影。
又常常想起大二时上宋词的专业课,因为授课老师要测试默写和背诵,于是我和宿舍里另外一个女孩每天都一起念宋人的诗词。她喜欢柳永、晏殊,我喜欢李清照、苏轼。
早上一起床,她吟一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我便接一句“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晚上睡觉前,我念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她立马对上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段时光,我们常开玩笑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人的世界,长伴优美宋词,总觉唇齿生香。
这便是中国人学中国文化的体会吧。
表弟表妹们和一些小朋友,常问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找怎样的伴侣?在他们眼中,我好像活得特别明白,对未来总是看得清晰。
我常自省,这样的我除了部分遗传天性外,大多还是依靠从小的阅读,以及父母开明的教育方式。父母从小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母亲对中国文学经典的热爱通过她为我挑选的书目传承给了我,而父亲则鼓励了我对自己所爱的选择和坚持。
幼时对语文的偏爱,到成年时获得专业的教导,我领悟最多的是那一句,读书使人明智。
用网络流行的那句话说,就是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祖宗教给我们的好东西,总该花时间去领悟和传承的。随着年岁渐长,我们只会更加体会其中文化沉淀的珍贵。因为这是底子,而其他都是表面。
在保持国际视野和继承传统文化之间,若能寻得一份平衡,我们的人生格局才会更广阔。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3684/4eee912fe23b0c2b.jpg)
网友评论
握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