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想法
【传习录读书札记190】以古乐论述良知的本体

【传习录读书札记190】以古乐论述良知的本体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7-03 06:00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下》第276条

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未达,请问。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

曰:“洪要求元声不可得,恐于古乐亦难复。”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对曰:“古人制管候气,恐是求元声之法。”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如何可得?元声只在你心上求。”曰:“心如何求?”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

《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曰:“古人制候气法,是意何取?”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今要候灰管先须定至日,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又何处取得准来?”

王阳明对钱德洪说,古乐失传已经很久了,但现在的戏曲和古乐也有相近之处。比如舜帝所作古乐《韶》分成九个乐章,便是舜时的“戏曲”,赞颂周武王的古乐《武》有十个乐章,便是周武王时期的“戏曲”。圣人一生的事迹都体现在古乐里了,有德者听了,都能明白,所以《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后世创作乐曲只注重词调,与教化民风民俗完全没有关系,怎么教化民风呢!要想是民风反朴还淳,必须把戏曲中的淫词滥调彻底删去,只保留忠臣孝子的故事,使愚昧的老百姓人人能够通过戏曲明白其中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感化他们,是他们回归良知的本体,这样就对教化有帮助了,如此古乐就可以慢慢地复兴了。

但是,钱德洪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古乐是以五音十二律为基础的。《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五音(宫商角徵羽)通过十二律(阴阳律各六)来确定音高,“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所以称为“元声”。取一根标准竹管,分成81等分,全长时发出的声音为黄钟律,定为“宫”的音高,然后用三分损益法依次求取竹管的长度分别确定其他十一律,三分损,即竹管的长度是前一律的三分之二,三分益,即竹管的长度是前一律的一又三分之一。这是大致的情况。

钱德洪说,现在的人如果不知如何获得元声,恐怕要恢复古乐很难了。王阳明问他怎么获得元声,钱德洪说,古人有律管候气之法,可能是求取元声的方法。

所谓“律管候气”,是古人判断二十四节气的各“中”气是否按时而至的方法,可能又与黄帝内经之六气太过不及有关。

《后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律管候气的操作方法,在密室内将符合十二律长度的十二根律管,按地支十二方位埋入土内,上端与地面平,管端充以葭莩灰,覆以薄绢,每当各月中气到时,相应的律管端的葭莩灰就会透过薄绢飞出。飞灰日即中气实际到日,它与历法计算的中气日并不一定一致。

王阳明说,你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元声,无异于水底捞月,怎么可能得到呢?元声只能在你的心上求。古人重在治国,国治则人心平和,然后制乐。比如你现在吟咏诗歌,如果你是心气平和的,听的人自然感到愉悦,产生共鸣,这就是元声的发端。

《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用文字表达情志,歌是吟咏诗出来的诗的语言,五声(音乐)是根据歌咏的内容而制作的,六律使五声(音乐)和谐。

因此,王阳明说,志是五声(音乐)的根本,歌是制作音乐的根本,音乐是制作音律的根本,六律只是为了让音乐和谐。元声怎么可能从外面求呢?

古代圣贤具备中和之体(良知的本体)以制作音乐,圣贤的中和之体与天地之气合一,测定候天地之气,和合凤凰之音,不过是验证自己的中气是否与天地之气一致。这已经是成律以后的事了,并非根据用制管候气的方法来确定六律。制管候气之法确定黄钟律,需要先确定冬至的日期,但是又担心冬至日子时的时刻也不准,那么哪里还有个定准呢?

关于古代音乐的文献大多语焉不详,后代的人也就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相关内容还可参阅传习录第62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90】以古乐论述良知的本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ll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