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喜欢的文章2017.3书单高效学习
警惕:你是否还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

警惕:你是否还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 桐花与猫 | 来源:发表于2017-08-04 23:03 被阅读3715次

你是否经常陷入这样一个怪圈,你在一天的时间内,不管有空没空,都会不断的刷微博刷朋友圈,不停的点开工作群里时不时跳出来的qq消息,不停的回复邮件但实际上对手头正在进行的工作帮助甚微?然后在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疲惫不堪的你却并没有什么成就感,因为你今天完成的工作和昨天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些浅浮性的,容易复制的,鸡毛蒜皮的杂事,换任何一个人都能很快的处理好。

于是你又开始焦虑,你没有办法做出优秀的项目策划书,你的学术论文已经搁浅了很久,你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几个小时了,但你的注意力依旧难以集中,你想停下来看看书,但是思想却飘忽不定,一页书翻来覆去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

你只好安慰自己,今天太累了,刷刷手机吧。因为似乎只有手机里那些娱乐八卦,电视剧信息能被你的大脑快速接受。所以归纳下来,你很累,身心俱疲,甚至焦虑,但是你其实什么有意义的实质性进展都没有取得。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要警惕,因为你深度工作的能力正在慢慢丧失!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在其新书《深度工作》中指出,不只是你,丧失深度工作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怪圈。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的风行,包括微信,电子邮件,微博,推特,脸谱网等社交网络。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的支离破碎。

书中表明,早在2012年,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就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时间在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到如今5年过去,我相信这个数据只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不断的被小事扰乱心神,这种刚要静下心来做一项深入研究就被一个微信,一个qq或者一封邮件打断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时间如果达到一定限度,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这也是越来越多工作者整天心神不宁的原因之一——它已经成为一种病状。

一、什么是深度工作

那么什么样的状态算是深度工作呢?卡尔·纽波特对此做了一个定义: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关键词:无干扰,创造,难以复制。

如果你只想碌碌无为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这本书对你并无进益,但是如果你想在这个社会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价值,那么培养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至关重要。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深度工作

在《深度工作》一书中,为了说明深度工作的意义,卡尔·纽波特博士列举了很多有说服性的例子。

二十世纪影响力较大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是深度工作的代表之一,他在伯林根村庄里专门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塔楼”,里面有一间私人办公室的钥匙始终由他随身携带,每当他需要深入思考或者有新观点提出的前夕,都会把自己关在这间私人办公室里进行沉思,这间办公室里没有电话,网络等任何与外界联通的工具,他必须保持绝对专注不被打扰的状态和清醒的头脑,才能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著作,进一步支持他所提出的分析心理学。

历史再往前推移,剧作家兼导演伍迪·艾伦在1969~2013年这44年的时间里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了23项奥斯卡奖提名,这个比例高的惊人。但在这个期间,艾伦一直没有使用电脑,所有创作都不受电子设备干扰,只在一台手动打字机上完成。

同样拥有这种“怪癖”的还有很多名人,比如享誉世界的作家J.K.罗琳,她在创作《哈利波特》的时候,一直与社交媒体保持距离,她坦言,“尽管电脑的使用会带来方便,但我最爱的还是纸笔。”比如比尔盖茨,他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远离世事,思考时局,最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就是在思考周里提出来的。

离开这些历史名人,我们观察很多国内外的知名教授,也会发现他们的个人网站上几乎找不到联系方式,有些教授甚至直接留下旁白:请停止索要联系方式。因为他们深知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想被一封封的电子邮件浪费时间。

再往近了说,我拿自己做了一个试验,在上周关闭了微信的朋友圈入口,发现自己下意识刷朋友圈的行为少了很多,这个做法不经意间抑制了我对网络媒体的欲望,为我腾出了很多深度工作的时间,我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深度工作》这本书的阅读,更重要的是,不被这些零碎信息打扰的大脑,恢复了平静和安宁。

所以深度工作的价值显而易见,具体可以归纳为两点:

1.与学习能力相关。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能力,才能不被快速的更新换代所淘汰。快速学习这项任务,需要深度工作。

2.你需要创造出你能力水平内最优秀的作品,比如上述所列的诸位名人,这同样需要深度工作。否则你做的就只是复制性的浅浮性工作,你的可替代性太强,没什么竞争力。

这个时代的时局特色是缺乏深度工作的人群,但缺失往往也为另一部分清醒的人带来巨大的机遇,少数具备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最终将成为赢家。你是否能够冲破这样的一个表层趋势,成为一个具备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

三、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一)选择合适自己的深度哲学

远离网络甚至与世隔绝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现实的,毕竟老板并不关心你到底有多专注,他更关心的是你为什么没有及时回复他的邮件。因此相对于不同的工作人群,选定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很重要。

1.禁欲主义哲学

这是一种几乎完全摒弃浮浅性工作的深度日程安排,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代表人物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尔和科幻小说家尼尔·史蒂芬森。当然,这个哲学只适合少部分人。

2.双峰哲学

还是以荣格为例子,他每周大概选出2~4天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这期间忽视所有人的打扰,但是在其他的时间里,他的诊所依旧门庭若市,与朋友的交流也一切照常。这个哲学适用于个人自由时间较多的人群。

3.节奏哲学

每天的固定时段进行深度工作,就比如现在许多写作者和发烧友推崇的,每天早上5点到7点半进行一项工作,锻炼或是写作或是其他,总之不被打扰,注意力高度集中。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效果低于双峰哲学,但是最适用于常规办公室工作者。

4.新闻记者哲学

这种工作方式,其实就是在任何一个空闲的时间片段插入一段深度工作。比如下午的会议突然取消了,这段时间立刻转投自己的深度工作。实践证明,这种随时随地的转换需要接受一定的训练,类似记者随时写报道,否则效果较差。

选定适合你的深度工作哲学,在平日的生活中刻意习惯化,有助于培养你的深度工作能力。

(二)远离社交媒体

上述的许多原因已经“控诉”了网络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但是要完全摒弃是不可能的事情,以下有三点建议来帮助你远离社交媒体。

1.使用网络时,保持少数关键原则

经济学中有个二八法则,一般来讲,百分之八十的经济效益来自于百分之二十的客户。那么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效益,不是说不重要,但确实不值得花那么多的时间。因此,找出对你真正重要的朋友或者是人脉,保持有意义的联系,如吃饭,远足等。

2.戒掉无用媒体社交

这个时代,媒体社交大行其道其实带着一定的“自欺欺人”性质。就拿微信点赞来说,一般来讲,只要我给你不停的点赞或评论,你也会给我点赞或评论,但点赞或评论的实质却并非是这条状态或是这篇文章到底有多么精彩或有价值。然而许多的赞和评论却可以制造出“我很重要”的假象,而实质上却不然,这便属于无用社交,关键是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3.尽量少用网络来消遣

当你结束一周的工作,暂时无事可做时,娱乐网站常常成为你的首选。这些网站喜欢以吸睛的标题党和更多链接吸引你不断看下去,成为你在排队,等待吃饭等时间碎片里的首选。但是这其实是有害的,因为它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使你后面更难集中注意力工作。

如果你想抵御娱乐信息对你时间和精力的分散,较好的选择就是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比如打球,看书等爱好,这能让你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

(三)借助一些方法提高深度工作效率

比如说,像罗斯福一样工作。他喜欢给自己的任务配置一个比较紧张的完成期限,然后以冲刺的速度让自己在这个期限内完成。这个心理暗示会提高效率,当然,这样会很累。

还比如说,借助克里斯·坦森的《高效能人士执行的4原则》里的四个法则来规划分解自己的任务,分别是将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抓住引领性指标而非滞后性指标、准备计分板和定期问责,也可以实现深度工作的相对高效率。

本书具备较为严谨的探究和论据,如果你无法专注工作,经常会被小事打扰并为此感到烦忧,那么推荐阅读《深度工作》,如果你愿意跨过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大脑激发出极致的创造潜能,谁说你不会成为下一个荣格或是比尔·盖茨?

< end >

作者简介:桐花与猫,高高瘦瘦女子一枚,平日认真上班,抽空认真写字,开过咖啡馆当过老师,热爱尘俗亦不愿妥协。

相关文章

  • 警惕:你是否还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

    你是否经常陷入这样一个怪圈,你在一天的时间内,不管有空没空,都会不断的刷微博刷朋友圈,不停的点开工作群里时不时跳出...

  • 如何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

    最近常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让自己利用工作平台,快速的成长自己。 但进入电商行业后,才发现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琐碎的...

  • 37陶佳佳易效能3.0第三周2018/10/20

    《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新经济形势下,赢家需要具备以下两种核心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工作质量和...

  • 废掉一个人的方式:低水平的重复

    你是否每天都在做着一成不变的工作? 你是否深度思考过工作的本质? 你是否学会将工作经验转化为个人能力? ...

  • 销售365(27)让自己的介绍更专业

    不同的人工作能力和特点不同,但重要的不是你具备多少种技能,而是你所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是否突出,是否能够超出他人...

  • 深度思考:你工作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

    对任何感兴趣的事情,都需要深度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换个角度又该怎么样去看,是否理解了其本质,是否...

  • 你是否具备爱的能力?

    爱是一门艺术,也是是一种能力。那么你具有这个能力吗?如果满分是一百分,你又能给自己打多少分呢?父母们为了不...

  • 项目经理的成功面试指南

    【导读】 成为PM并不只是一次职位上的升迁,更是对你能力的检验——你是否具备领导跨部门、复杂工作的能力。这个职位需...

  • 你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能力?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生容易,活不易,之所以不易,就是因为要面对很多很多困难,而且要...

  • 《你是否具备选择的能力?》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重要的选择:学什么专业?去哪个公司上班?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很多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不同...

网友评论

  • scvhuang:重要的是不能一直拿着手机(拿着手机点头)
    桐花与猫: @scvhuang 赞同
  • _路小鹿_:深有感触,搞笑网络短视频、社交软件这些轻松一笑走马观花的浏览方式特别容易打发碎片时间,然而沉下心专注的去学习阅读这个过程肯定没那么轻松,但是当你专注于一件事情一段时间之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获得的成就感一定是浏览碎片网络信息无法企及的充实的快乐。
    桐花与猫: @_路小鹿_ 你说出了我的心声,感谢有感而发的评论
  • 火焰鸟hyn:平时工作就是这种感觉,注意力很分散
    桐花与猫: @火焰鸟hyn 是啊,有意识的节制一下下
  • 加基特:赞同到差点给你打赏: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桐花与猫: @加基特 哈哈哈哈哈,你也暴露了
    加基特:@桐花与猫 上班时间刷简书:sweat: ,快滚去工作
    桐花与猫: @加基特 这可真让我忧愁,哎
  • 大话心情:读完之后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桐花与猫: @小话心情 😂😂😂,你666
    大话心情: @桐花与猫 我是个诚实的人🤔
    桐花与猫: @小话心情 完了赶紧把记忆清零一下就当没读过😌
  • Donna裹love橙:好!
    桐花与猫: @Donna裹love橙 谢谢老板
  • 等疯到落了空:没法进行这样的深度,还是太年轻浮躁
    等疯到落了空: @桐花与猫 😁
    桐花与猫: @等疯到落了空 哎,大概是没被逼到墙角😂😂
  • 8b3afa1cf802:简直是深有感触,没有无线网之前我的工作成就感反而更高,而且能做的有意义的事也更多
    桐花与猫: @浅风过境 我自己也是这种感觉啊
  • 本元蜀黍:不赖不赖!👍我们需要深度工作和深度学习。
    桐花与猫: @本元蜀黍 你说的没错!
  • c47c88513f04:写的不错,这要看自律意识
    桐花与猫: @喔猪 是,最重要的是自律意识
  • 小喇叭LittleTrump:应激式工作和专注式工作要能无缝切换就好了,但往往是应激了就无法专注
    桐花与猫: @义琳 这又是哪门子高深的法则
    义琳:@桐花与猫 四象限工作法可以用上咯
    桐花与猫: @小喇叭LittleTrump 原来这种叫应激式,你好专业呀😊,确实,按书里的观点来说,这种转换不太容易实现
  • 21a17b9d96e6:就在我给你点评的时候发现我已经犯了你所说的错误,怎么办,其实只要掌握好自己的时间,我认为还是可以的,对于工作的的专注第一:来自己外界的压力;
    第二:你真的喜欢这项工作;
    小弟认为做到这两点才是最重要,至于一周不看手机,我真的做不到!
    桐花与猫: @水墨_7cbb 就在我给你回复的时候我也犯了这个错😂,没有了。其实工作的时候一直被打扰真的很难深入很难专注,但是完全逃离社交媒体也是不现实的,除非真的是像那些专门做学问的学者
  • 明天天气不错:谁的很多,但也不要都怪社交媒体的,毕竟能不能深度工作的人,关键还是在自己身上。
    桐花与猫: @明天天气不错哦 并没有怪,只是陈述一个事实。
  • 5f17e9cc0d42:感觉说服力不是很强
    桐花与猫: @阿房_25f0 谢谢批评
  • 深巷一隅:关于朋友圈点赞评论这个论点深有体会也特别赞同,也正如你所说,停止朋友圈入口有效地控制了自己不停去刷的欲望,大大地节约了时间和精力,眼不见为净,与我何干。
    桐花与猫: @深巷一隅 给你个大大大大大大的么么哒👄
  • hereorwhere:有时候真的很讨厌懒懒散散的自己,这一切我全部归罪于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自身的约束力不够。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浏览网上的无关紧要新闻(不如某某明星又撞衫之类),学习也没办法集中。
    桐花与猫: @shgcbeum 加油起来吧,偶尔看看娱乐新闻也挺好,有意识节制就好😊

本文标题:警惕:你是否还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ab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