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一般爱写回忆录,功成名就,总要追忆往事,我是怎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如此成就。不过他们都是自主命题。而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是命题作文。
这本书诞生的背景是当时新中国对战犯进行改造,要求他们写交代材料,说说我怎么有罪,愧对祖宗愧对人民愧对自己的良心。
溥仪的身份比较特殊,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所以他写的这本书政治意味就很浓了。
周总理在接见溥仪的时候,点名了这本书的价值“你写的东西有价值。这本书改好了,就站得住了。后代人也会说,最后一代皇帝给共产党改造好了,能交代了”。
最终定稿出版发行时,出于封建迷信、民众影响等,删除了原稿里面一些内容,譬如皇后婉容生下的孩子被扔进了锅炉,溥仪卜卦求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倒闭,溥仪在国际法庭做伪证等等。
有人会说溥仪的后半生肯定得特别憋屈。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成了普通的百姓,这心理落差得多大。
但其实不然,建国初期到文革前这段,是百年来中国人活得最积极、最乐观的一段时间。无论是普通寻常百姓,还是关押的本国战犯,活得非常积极。奋发进取是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虽然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了几年,但建国初期的改造有人情味,没有为难他,积极帮助他改造,搞得最后溥仪对监狱都产生了感情,把这里当做家。
新中国特赦第一批战犯,溥仪本不在列,但毛主席大手一挥,就要让全世界看看,共产党有这个气魄,释放当年的皇帝。所以,溥仪成了特赦战犯001号。
被特赦后,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当园丁,卖门票。园里面还不敢给他安排重活,但溥仪积极主动参加劳动,自学成才,天天专研种植之道,居然也成了园艺高手。
后来溥仪又调入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资涨了,专业也对口了。还时不时被点名去参加国宴,接见外宾。到了文革,溥仪还是周总理点名要保护的对象,未受到较大冲击。
当年蒙哥马利访华,周总理让溥仪、杜聿明等作陪,介绍溥仪时,说“这位便是中国清朝的宣统皇帝”,溥仪大声回答:“今日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仪!”在座者皆鼓掌称赞。
无论是前半生还是后半生,要概括溥仪的一生,那就是棋局与棋子的关系。后半生的溥仪,看清了棋局,很配合地做了一颗乖巧的棋子。
而在这之前,他以为自己是执棋人,能够操控棋局,所以才有了荒诞的前半生。
在经典电影《末代皇帝》的开头,溥仪想要自杀,但没能成功。此时的他,深知自己这个伪满洲皇帝回去将接受人民的审判,索性决定逃离这个世界。
时间倒流回到他被抱上大清的那个龙椅上时候,当时他也想逃,对于三岁幼童来说,他不明白这个登基仪式是什么,只是觉得不舒服,所以他大哭大闹,他的阿玛醇亲王载沣跪在地上,哄着他,马上快完了,快完了。
这个flag立得够狠!
龙椅没坐安稳,革命党人在南方不停闹事。
在这中间还发生一件趣事,革命党人汪精卫要暗杀摄政王载沣,结果那天路人甲拉了泡屎,看到有人在桥下密谋搞炸药,报告了警察,暗杀行动败露。小鲜肉汪精卫被捕,狱中吟得一首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最终清廷没要汪精卫的头,他在这场刺杀行动收获了巨大的政治资本。若是康熙乾隆在位,汪精卫的头怕是已经在菜市口的地上直滚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清廷早已人心分离,办不成事了。
李鸿章自称裱糊匠,那时大清这座房子尚有修补的需要,可溥仪登基后的大清越来越不行了,松松垮垮,随时会倒塌,只缺个敢踹一脚的人。
武昌起义的成功,让大清直接进入了倒计时。其实那时革命党还没有踢翻清朝统治的实力,但清廷内部不和谐了。
袁世凯总揽大权,却攻下汉口后按兵不动,逼迫载沣卸任摄政王。有兵权就有实权,袁世凯更有了踹一脚的底气,暗中和南方和议。
1912年,清廷无力回天,内外夹击下,隆裕太后代宣统帝下诏退位。
从登基到退位,不过三年时间,溥仪是个6岁孩童。儿皇帝不懂政治,自然由大人们代理,所以在位时,他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堂是大人们争夺权力的战场。
虽然从龙椅上退下来,但溥仪依然享受到皇帝待遇。中华民国遵守南北议和协商的皇室优待条件。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8款:
(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
(2)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
(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
(5)光绪陵寝如制妥修,民国政府支付实用经费;
(6)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7)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8)原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溥仪在回忆录里面写了自己从退位到被驱逐出紫禁城的这段生活,“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中国底层老百姓向来在乎家庭政治,专注于过日子,而无参加国家政治的意识和经验。只有当国家政治坏到让人过不下去日子,才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这也仅仅是针对人,非针对体制。因为国家政治坏了,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朝廷有坏人,他们不德,才把国家弄成这样,而不是体制坏使然。
所以帝制才有千年轮回,皇帝只是换了姓而已。当帝制终结,底层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过日子。
但那些旧王朝的既得利益者感到天崩地裂,清末怪杰辜铭鸿得到清帝退位的消息时,正和友人聚餐,“全体来宾一起站起来,然后面朝北方跪下痛哭流涕地磕起头来……后来当我在夜色中向沈子培告辞时,我对他说:‘大难临头,何以为之?’他含着眼泪又一次抓住我的双手,用一种我永远也难以忘记的声音说:‘世受国恩,死生系之’”。
遗老遗少们不甘心,他们希望复辟王朝,再兴清室,所以将希望寄托于小皇帝身上,这就是人治的症结。
从孩童到青少年这段时间,正是一个人三观建构的过程。可想而知,溥仪所读的,所学的也就是帝王学,治国驭人之术的。经过这种洗脑,溥仪也将复辟王朝,再兴清室做为自己的梦想。
他以为自己可以举棋操盘,却不知道这棋局早已变了风云。想要再兴清室,不退位说不定还可以续命几年。那是还有大量举棋不定者,谕旨一宣,必定会有勤王之兵。这一退,天子不再是天命所系,而成了棋子。各方各取所需。
到他12岁,这一年,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忽而宣布拥溥仪复位听政,举国哗然。
但张勋也不是没有知会过小朝廷,在这之前他已经入宫谒见溥仪了。然而溥仪对他的印象不佳,“我对这位忠臣的相貌多少有点失望,张勋穿了一身纱袍褂,黑红脸,眉毛很重,胖乎乎的。看他的似乎太短的脖子就觉得不理想,如果他没有胡子,倒像御膳房的一个太监。我也注意到他的辫子,的确有一根。”
复辟之事不是张勋单方的一厢情愿,小朝廷这边积极走动,也秘密谋划了很久。双方一拍即合,才有了宣统复位。
这场闹剧只持续12天就结束了,因为段祺瑞命令飞机往紫禁城内扔炸弹,吓坏了宫里的人。讨逆军大败辫子军,张勋避走大使馆。民国政府没有为难小皇帝,反正小朝廷也掀不起大风浪,撕破脸不好看,锅由张勋背。
就这样,溥仪又继续待在他的皇宫里,过着壕气十足的生活。他有了一位洋老师庄士敦,有了两位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
电影《末代皇帝》导演贝托鲁奇同情溥仪,说他在紫禁城,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虽然在宫里依然是皇帝的身份,但溥仪总是和无形的某些东西在抗争,就像电影里面他骑着自行车,想要闯出宫门,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宫门紧闭。
更令人难堪的是,溥仪还有难言之隐,他可能患上了生理疾病,原因是宫里的太监用了错误的性引导,一说太监喂吃小皇帝春药,导致他过度用力,到力不从心,最后无力可用;一说宫女欺负皇帝年幼,以捏小鸡鸡取乐。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给溥仪的一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致文绣和溥仪大闹离婚,在庭上说出“无法行房”的证词。
如果盘点一下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我们发现王朝兴衰和生儿子能力居然挂钩。
康熙第一子爱新觉罗·承瑞出生,康熙13岁;
雍正第一子爱新觉罗·弘晖出生,雍正19岁;
乾隆第一子爱新觉罗·永璜出生,乾隆17岁。
康熙共有35子,20女。雍正共有10子,4女。乾隆共有17子,10女。
同治、光绪、溥仪皆无子嗣,或许大清真的是气数已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