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成长励志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为什么很多教育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总是感觉哪里不对?

为什么很多教育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总是感觉哪里不对?

作者: 溟影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00:02 被阅读0次

    今天看了一个视频,一个教育家在聊孩子学习问题,核心一个观点就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读书的天赋,有些孩子运动天赋很好就应该鼓励他们发展运动,假如成龙放在今天,在班里也只能是一个小混混。

    这个老师讲的其实是有道理,但是评论区却是一片抨击,为什么?

    这里从四点聊一下我的看法。

    一是知识的两大分类

    聊到教育,首先要了解知识的分类。知识可以为思维类知识和运动类知识。

    思维类知识,这类知识需要大脑不断进行思考,通过现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也可以称为脑力劳动者,如程序员、财务等等。

    运动类知识,这类知识需要不断减少大脑的思考过程,是为了更快的达到目的。也可以称为体力劳动者,例如运动员、音乐家等等。

    是不是很惊讶音乐家也属于运动类知识?所谓运动类知识,就是需要依靠大量的练习,让大脑以及肌肉记住这个动作,成为一种本能,减少大脑思考的过程。

    上面对思维类知识和运动类知识的解释并不严谨,因为很多知识是两者相互交叉运用的,只能说更加偏向于哪一种。

    二是两类知识的应用范围不同

    了解完这两类知识,那么回归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评论区跟教育家的观点会如此不同?

    因为两类知识在社会的应用范围不同。

    从教育家角度来说,必须承认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有些孩子喜欢思考,有些孩子喜欢运动,但是更多的孩子可能是各方面都不会很突出,只是跟自身对比上某一方面稍微突出一点。

    从大部分家长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天赋并不重要,未来能够在社会好好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能够好好生存下去的前提就是能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而从目前社会各类岗位来看,脑力劳动者能够达到社会的平均收入是更加容易的,而体力劳动者两级分化会更明显,也更加劳累。

    三是两类知识所需要的培养资源不同

    有人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确实如此,但是这又引出下一个问题,就是培养资源的不同。

    要知道,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有国家大量的补贴的。除此之外,其他的知识都需要家庭自己去支撑,例如运动员、艺术生。

    以孩子到大学毕业结束为例,一个本科艺术生跟一个普通本科培养成本是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例如一朋友的孩子学声乐,只是一个兴趣爱好,请了一个比较有名的声乐老师,一小时1200元,每周一次,一个月就要4800元。

    又例如喜欢体育运动的,就说一个田径运动员吧,跟着学校老师练,吃的费用也是普通学生的好几倍,因为营养你要跟上啊,没有营养怎么练的上去。

    所以,即使有天赋,没有资源砸进去,也最多成为一个兴趣爱好,想要靠这一行吃饭,比其他职业难太多了。

    四是千里马易找,伯乐难寻。

    在这里,千里马是孩子,伯乐是父母。

    那为什么千里马易找,伯乐难寻?

    如果孩子是千里马,有机会总会发亮的,因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谁也不能去否定一个孩子的未来。

    但是父母是否伯乐,这个得看投胎概率了。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出人头地。但是父母能否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培养支持,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家长不是不想好好教育孩子,只是他们确实没有这个能力。

    思考类知识之间的差距,起码能够让孩子在大学毕业以前不落后于他人,运动类知识之间的差距,是起点线都不同。

    一个孩子就算是一匹千里马,一个依靠自己摸索成长的千里马,跟一个有良好规划的千里马,最后成长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这两类知识需要父母怎么去支持?

    思考类知识对家长的要求大大降低的,因为这个培养体系已经很成熟了,学校老师的指导也已经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相同家庭资源之下,孩子们之间的差距往往在于天赋之间的差距。

    运动类知识方面,对于父母本身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运动类知识不如思考类这样普及,需要家长自己去开路,例如为孩子安排好学习、生活规划、能够分析相关领域老师、教练是否合适自己孩子、了解哪些比赛可以参加以及哪些比赛是否有含金量等等。

    所以,教育的话题没有特定的背景之下讨论,就很难有一个定论,毕竟出发点不一样,讨论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例如前面所谈的,一边是讲生活,一边是讲生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很多教育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总是感觉哪里不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cs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