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引爆全国观众的收视热点。其间一路拼杀,胜出的十六岁武亦姝,十七岁姜闻页,人们在惊叹她们小小年纪,才气过人之余,更加感叹她们呈现给观众的美。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点评说,“诗歌的真善美渗透到她心里去了……,诗意出来了,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有的优秀,都缘自有心雕琢;所有的积累,都会适时展现;所有的成功,都是水到渠成。不难想象,武亦姝们的背后,有“与众不同”的家长。
孩子要不要提前接触古诗文,一时也是各执一词,观点不一。笔者以为,语言能力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而古诗文诵读,就是让孩子从小得到经典的熏染,是清音雅乐,是学习语言的正途。
幼学古诗文 易懂好入门
世界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万花园。看惯了牡丹的雍容华贵,绿竹的典雅清幽,应该不会把野生杂草当作美好。在最初阶段,️语言的学习期,请以最美的古诗文,陪伴孩子长大。
有人说,古代的文字,去今遥远,孩子不能领会。其实,这是为大众的观点所左右,奉为真理了。有见地、敢实践的家长,从来都不会盲从于大众,孩子的人生,自然不同。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在初春时节,天街(皇城街道)上的小雨,细细密密,滋润着万物,酥油般细滑。刚刚长出的绿草,远远可以望到,走近了却像是消失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8616/956ee423e79c1cac.jpg)
试想,当你于眼前景物时,伴孩子走在春天的细雨中,可以看到春的生机,嗅到自然的气息。会感受到阴雨天独有的美,对不对?此时吟诵上面两句,正好应景是不是?看到的,感到的,就是对诗句的诠释。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晚春的自然景象。漫天飞舞的杨花柳絮,有时会浓烈如雪。大手牵小手,周末郊外游。不解释,无压力,细细品读,有余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取自近千年前的东坡词。似乎就是今天的语言,理解毫无困难。是写景,也是抒情。你看那枝上的柳絮,越来越少了。即使春天过去,到哪里都会有芳草,有什么可担心的?
教孩子古诗文,不必太过刻意,不要勉强,没有压力,渐生兴趣。多多吟诵,细细玩味,其意自明。
经典汲养分 语感入佳境
经常看到,有的小学生,背诵古诗文,很痛苦,很无奈。他们背了上句忘下句。背下音节,不会默写。处于这种情况的孩子,怎么可能要求他,写作文能够笔落千行,能够引用经典,能够口吐莲花。
其实,古诗文从来都没有远离我们,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心的家长,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的孩子,方可成为人生赢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
经常以古诗文经典浇灌的孩子,会语言有味,出众高雅。
在心情大好,意绪飞扬的时候,会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表达。
惆怅满怀,情绪低落时,就是“伫倚危楼风细细”。
诗句里面,未着一字言“乐”、“愁”,但意象已明。
我们的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经常品读古诗文的孩子,会增强了感受美的能力。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久之,孩子也会有朦胧的韵律感,会吟诗写文,会胜出“别人家孩子”一筹。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给了什么。经常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孩子,胸中升腾起豪迈之气。而那些经常听到“再敢……,我就……。”的孩子,又得到了什么熏陶呢。
诗词不复杂,诗词很纯净。适合孩子们诵读的也非常多。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都是讲“莲叶”,却明显能读出气象的不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8616/b9e92613336809be.jpg)
宋词可以唱,元曲登戏台。可见,都是大众接受并熟悉的,无所谓难度可言。
当孩子年龄渐长,可以讲解诗词里面更多的信息:历史知识,人文典故,浩然之气……,古诗词就是非常好的教科书。
幼与诗文伴 考试不犯难
从小接触古诗文的孩子,不会知道,有的孩子的痛苦。越往高年级,教材里面的文言文越多。很多孩子,会对突然出现的,大篇幅的古文,极不适应。而此时,那些“饱读诗书”的孩子,早已经气定神闲。
他们背古诗文,完全不是问题。很多都已经背过。没背过的,也不是问题,都像是似曾相识,学着轻松,背起来容易。那种朦胧的韵律感,是难得的优势。
做阅读理解的题目,应该是这些孩子的强项。对古诗文的意境把握,表达思想的理解,都会相对成熟。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里一连出现了九个画面,像“蒙太奇”的电影手法。没有道出情绪,但苍凉之景,悲苦之情,羁旅之劳,秋意之浓,已跃然而出。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8616/52b62c4dbfe37906.jpg)
语文学科,在高考中占比,较此前要重。提前着手行动,省却将来临近的焦虑与不安。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古代大家尚有如此感慨,今天的我们,何不为孩子设计未来:一个书卷气质,品味高雅,语言有味,决胜高考的孩子。
网友评论
赞赞赞
🍭🍭🍭🍭🍭🍭
忍不住想先把这句留下来😂
然后又接着看,嘿嘿😁偷偷重新学了一遍语文阅读理解。尤其看到对枯藤老树昏鸦的解读——“蒙太奇手法”,心中一动,感觉自己赚了。
有时候不知道那些古诗词的意思,就是觉得好优美吖,韵律感强,锦瑟友友的文字好些也是读来朗朗上口,。。。😶额~有个很合理的猜测…这不就是诗词读得多了,自然而然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