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66601/b529048441e41491.jpg)
1.放假期间,空闲时间多起来。也喜欢带着孩子到处走走。偶然间跟小学同学联络上,就迫不及待想去她家坐坐。小学毕业我就不在老家出来上学了,但我的大部分同学都继续呆在老家。然后,初中,技校,最后找个活干就安定下来了。有的时候回去偶然碰到熟人,见面第一句就是:你怎么不回住啊,回来住多热闹。大家可以经常见见。自从有了孩子,我也动过这个心思。自己住的小区,也没有太多同龄人,以及能随时叫出来玩儿的伙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享受跟孩子一起的独处。
来到了小L家, 她家装潢不错,一进屋就看到她可爱的女儿,本以为会欢快的给我打招呼,但看了我们一眼就自顾自的又看上动画片了。自始至终没有交流。我的老同学小L为了化解尴尬,赶忙拿出来一堆玩具给我闺女玩儿,不得不说,这一箱子搬出来,还真的是大手笔。我和她瞎聊起来,才知道她没有上班,是全职妈妈。我心想:好吧,全职妈妈,看来经济上爸爸能独自承担,真好。聊了一会才知道爸爸挣得也不是特别多。承担一家三口的开销,老实说真不能称得上富裕。还跟我逗着说:你也知道我的毛病,就是爱花钱,别管有钱没钱,看上了就爱买。这个花费的习惯还真跟是否富裕没太大关系。我看了看孩子的玩具,也能感觉出一二。还说起来跟楼上她的闺蜜吃饭的事情,大致意思是:那天下大雨他们只能在外面吃饭,可发现玩儿的地方基本上饭店都吃腻了。她那闺蜜最后想要买点包子赶紧给孩子们填填肚子算了,她还抱怨说,最后孩子也没吃好。
我在这不想谈穷养富养的问题,我是想说,物质跟精神哪个应该优先培养,你培养了她消费的习惯,可是你培养她怎样满足自己消费欲望的能力了么?一个孩子,没有基本的礼貌,连讨人喜欢都算不上。要怎样才能塑造得更优秀呢?
其实,我之前想过换个环境。每天会有很多人一起聊天说笑。这次过来,更坚定了我不搬过来的决心。我不能相像,晚饭之后,几个同龄的孩子在街上奔跑嬉戏,而我们几个妇人在拉家常,谈八卦。时间久了,价值观也会被同化,道不合不相为谋。与其这样,不如一直孤单下去。
2.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带孩子下楼乘凉,也就认识了很多战友,各类妈妈,各类奶奶。一开始我也是不知道怎样融入他们。奶奶们拿着扇子,给自己的孙儿们扇来扇去,聊起来就是老一套,娃娃多胖,多能吃。有一回,我坐在长凳上跟平时不怎么说话的一个奶奶闲聊起来。说到上幼儿园的事情,我还未张口,她就说将来让孩子上某幼儿园,肯定不在小区里上。小区虽然离家近,便宜,但教育质量不行。我挺惊讶她的态度,不像一个70多岁老妇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再深聊,终于明白了。她的儿子儿媳妇全是大学老师。我聊到我也是老师的时候,她更是滔滔不绝。时间一久,我们倒成了忘年交。这不刚刚还不忘提醒我给孩子办保险的事。她已经咨询好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她。
人与人之间要想有交集,他们必须是有相似之处的。现实一点就是利益互惠模式。我们可以从彼此那里得到自己需要信息或其他。所以,什么样的人也会吸引同样特质的人。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其实不单单是通过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更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才能认识同样具有优秀能力的人,帮自己实现某种目的。你若芳香,蝴蝶自来。就是这个道理。
都说和人相处是一种能力,独处更是一种能力。
这个社会太过纷扰,你是否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努力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努力让自己融入一个自己不是很喜欢的圈子。
周国平老师说:独处是的确是一种体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受。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才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是的,孤独背后自由繁华。内心多充盈,自己的世界就有多大。
我是小米,
就做自己。
此文章纯属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喜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米米爱分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6601/5ae8cdc4118d61a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