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9 二百二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语音整理铎罡 书
本章虽然不长,但是对后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也是后世引用频率最高的章节之一。但是对本章的理解却有多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是说,有一天,孔子站在河边,看着东逝的流水,发出了一声感叹。
川,就是河流。至于孔子站在哪一条河的河边,我们无从考证,是当时鲁国的洙水、泗水和汶水,还是周游列国时见到的某一条河流呢?都有可能,但是不管哪一条河流,孔子所发出的这种感叹,应该是在他的晚年,因为我们从这感叹中看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所以我们大胆的推测一下,这应该是鲁国某条河流。因为孔子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其结果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回到了鲁国。这声感叹,大概率是在鲁国的汶水岸边发出的,因为他晚年就居住在汶水岸边。
孔子一生除了整理过《诗经》,基本上没有留下过什么样的诗作。但是这句话呢,我觉得可以代表了孔子做诗的水平,因为他发出了一个史上的诗人都发出过的同样的一声感叹,那就是要“惜时”。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时间都是最公平的,当然也是最无情的,它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好人就流逝得慢点儿,也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坏人,就迅速让你走完一生。不管世事如何无常,只有时间的流逝一直都是匀速的,从容不迫的。
每次我读到《论语》的这一章,都想起来陈子昂的那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既感叹了时间的无情和公平之外,更让人感到时不我待的一种进取精神。
我们来看本章的核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就是停留的意思。孔子站在河边,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他是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他要表达的内容,除了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着类似的情绪之外,我觉得他更主要的是一种悲哀。就是他年近古稀,经过大半生的奔波而一事无成,看着流淌的河水,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慢慢走向尽头,无可挽回。
当然,除此以外,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他还有着一种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就算生命即将走向尽头,“逝者如斯夫”,作为一个时代的学术领袖,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应该珍惜当前的时间,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他晚年回到鲁国以后,开始整理古代文献,尤其是对于《易》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发掘。可以说为《易经》的系统化、哲学化做出了贡献。
“不舍昼夜”,河水的流淌,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不会停止。那孔子实际上在说什么呢?自己晚年虽然时间不多,更应该去珍惜,“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孔子望“逝者如斯”的川流不息而兴叹。把握前句,强调把握现在的重要性;强调后句,则要自强不息。跟现在人常说的“活在当下”是一样的意思。
《易经·乾卦》中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天”而言,孔子这里又举了“水”也是如此。孟子的时候就有一位叫徐子的人请教孟子孔子盛赞水的原因。孟子也强调“不舍昼夜”(《孟子·离娄下》)。
许多古籍都大同小异地记载下面的故事:孔子爱看东流之水,子贡曾经请教过孔子其中的原因。孔子说了水的几种德行:凡有生命的,水都无私照顾,好像有德;水流向下,有理可循,好像是义;水源源不绝,好像道一样;水一旦溃决往一定的方向流,往万丈深谷流去都不畏惧,好像有勇;而且水面是平的,好像法律;满了也不再求更多,好像正道;大小地方都不放过,好像考察。水经过的地方都会干净,就像教化一样(《荀子·宥坐》《说苑·杂言》《大戴礼记·劝学》《孔子家语·三恕》《春秋繁露·山川颂》《说苑·杂言》《韩诗外传·卷三》)。
《扬子法言·学行卷第一》提到“进”时,也以“水”当成例子。还提到“鸿渐”(钱锺书《围城》中男主角的名字)和“木渐”也都和水有关。
《老子》提到水的其他德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综合来看,水之德提醒我们:把握当下、自强不息、无私照顾、有理可循、源源不绝、无畏向前、公平、不多求、大小均沾、洁净、善利万物、不争。
这样看来,古人都爱水之德,应该不会只有“知(智)者乐水”(《雍也篇》6.23)吧!
当然,我们都知道:水太多会有水患,水太少会干旱。可见连水,都得守中庸之道。
下次我们再说闽南语“水啦”(做得好!漂亮!)时,恐怕也要多想想其他的“水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