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丁与卯,与您如期相约
首开/续费/推荐会员奖励贝,点蓝色链接
《孙子兵法》第九节“行军篇”,孙子总结出了观察判断敌情的32条经验,俗称“相敌三十二法”。
几千年前的研判敌情经验,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社会生活中,这些光亮闪耀的辩证思维,在现今世界中的运用依然广泛。
【原文】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释义】
一般来说,敌军离我很近而仍保持镇静的,是倚仗它据有险要的地形;敌军离我很远而又来挑战的,是企图诱我前出;敌军之所以不居险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处和用意。
树林里很多树木摇动的,可能是敌军向我袭来;在草丛中设有许多障碍物的,是敌人布设的疑阵;鸟儿突然惊吓飞起,可能下面有敌人的伏兵;走兽受惊猛跑,可能是敌人大举突袭;烟尘高而尖的,可能是敌人战车向我开来;飞尘低而广的,可能是敌人步卒向我奔来;飞尘分散而细长的,是敌人正在“曳柴扬尘”,迷惑于我;飞尘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军察看地形,准备设营。
敌方使者言辞谦卑而实际上又在加紧战备的,是要大举进攻;敌方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作出进逼态势的,是准备撤退;敌战车先出并占据侧翼的,是布列阵势,准备作战;敌方没有预先约定而突然来请求议和的,其中必有阴谋;敌方急速奔走并排兵布阵的,是期求与我决战;敌军半进半退的,可能是伪装混乱来引诱我。
敌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饥饿缺粮的表现;敌供水兵从井里打水而急于先饮的,是干渴缺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前进争夺的,是疲劳过度的表现;敌方营寨上有飞鸟停集的,说明营寨已空虚无人;敌营夜间有人相互呼喊壮胆的,说明敌军心怯恐慌;敌营纷扰混乱的,说明其将帅没有威严;敌营旌旗乱动的,说明其阵形混乱;敌官吏急躁易怒,呵斥部属,说明敌军疲倦厌战;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起炊具,不返回营寨的,说明其已到穷途末路,准备突围;敌将领恳切和顺,低声下气地与士卒讲话的,说明其将领不得众心,威望无存;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处境窘迫,指挥失灵;一再重罚部属的,说明敌军陷于困境,众叛亲离;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其太不精明了;敌人借故派使者来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接战,又不撤退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
以上列举的32条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指挥作战中,兵力并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合理使用人才,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否则,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妄动的人,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
【解读】
行军作战,首先要观察判断敌情。
孙子认为,只有透过战场上各种纷乱迷离的现象,认真思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判断敌情32法当中,大概可以区分为2种类型,根据战场自然景象变化来判断敌情的有8条,剩下24条的判定依据是战场上敌人的动、静、虚、实等特点和变化。
01透过现象见本质
孙子这段精辟论述,其目光无疑是犀利的,其思维无疑是深刻的。
看似朴素的句子,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能总结得出来。也或许,不少人归纳出一鳞半爪困难不大,但如孙子这样提炼得详细周全,想必实非易事。
我们描述写文章高手,有这样一句赞扬的话:“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高手凭借文字张力,不仅可以赢得了大家的欢呼,还获得了读者的共鸣和好感。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差距到底在哪里?
其实,能否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个人在思维层次的核心竞争力。
思维高度决定认知水平,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视野和格局,最终也决定了他人生能到达的高度。
难怪商界有句扎心评论:“一个人绝对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我们识人用人的基本逻辑。但现实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并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让我们去考察识别一个人,也无法承担太多“试错”带来的后果。
所以,能否慧眼识珠,大胆启用人才,也是一个人识人看事的水平所在。
《教父》有个片段很启发我,有些人一秒钟就能洞察人心,直抵解决问题的关键,有的人十年都看不透一个人。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谁也无法否认。
透过现象见本质,可以结合“盲人摸象”的典故,我要做个新解读。
故事上说,摸到象腿的说像柱子,摸到象鼻子的说像蟒蛇,摸到象耳朵的说像扇子,摸到象身体的说像一堵墙,摸到象尾巴的说像绳子,这些人都不高明。
而高明的人,无论摸到的是象腿、象鼻子、象耳朵,还是象身体、象尾巴,都能准确作出判断——摸到的是大象。
02细微之处见真章
战场上,高明的将领,能够通过风吹草动,借助虚实变换,看透背后的逻辑,摸清对方的心理,作出正确的决策,牢牢地占据主动。
社会生活中,我们常说“见微知著、管中窥豹”,道理如出一辙,并无本质不同。
只要勤加观察,我们总能在生活中的寻常中发现不寻常,在一般规律中发现不一样的特殊个体,据此推断出对手的潜在心理和真实企图。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会忽视细节,并不在意那些不痛不痒的表象。而看待问题的高手,总是能够从这些细节中,看到一些巨大风险的端倪。
这就好比在堤坝上发现了蚂蚁窝,之前的很多很多人觉得那就是个巢穴而已,而智者却能看到日后堤坝垮塌的隐患,并且总结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至理名言,一直传承影响至今。
哪怕差别再细小,也能影响全局。最经典的就是一颗马蹄钉的故事。因为松掉了一颗马蹄钉,一匹骏马损坏了马蹄铁。因为在战场上马失前蹄,摔死了一名冲锋陷阵的将领。因为痛失了前线指挥作战的将领,最终吃了一场关键性的败仗,进而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我们现在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还是打地基。《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综上可见,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做人,一步一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办事,在精细、精微、精准上下功夫见效果。
03辩证研判是利器
中国古人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合二为一,这种原始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了超人的智慧。
比如,中国知名的“太极眼”图案,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一黑一白,黑白相接,阴阳相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包含阴阳、刚柔、动静等诸多辩证关系。
从《孙子兵法》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已经认识到辩证关系,从正反、远近、高低、虚实等阐述中,也能体会到精深内涵。
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有相应的支撑,还让人觉得理由似乎都很充分。
所以,尽管表面上看,正反两方似乎是矛盾的,而实质上又是辩证统一的,因为二者产生的分歧,本身就是一件事的两个角度而已。
而如今,我们常说的“两点论”也是经典总结,就是任何事物都能一分为二,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矛盾内部也能一分为二,包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所以,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以及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就如同拆毛衣抓住了封口的线头,只需要用力一扯,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实在杂乱无章,还有快刀斩乱麻的招数,作为可选项。
以上所述,就是利用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威力所在。
欢迎关注@丁与卯(全网平台同名),体悟生活哲理,留存时代印记。感恩一路同行,拙作定期更新,欢迎互动交流!齐帆齐2022年度营第19篇3297字,累计35256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