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邊講中庸不可能完全循著中道,執行的人都不是聖人,很難做到。那就用這樣的往左一點,怕房子塌,太過,然後再往右拐一拐,往右拐一點又會出現其它問題,然後再往左走一點,這樣左右大體不離中線。這就是不要太過,也不要太不及。
比如,我們對當前世道如何看?人實在說都沒有人樣了,確實是這個樣,但是你能怎麼樣?我嫉恨,你們都是禽獸啊!你喊有什麼用?憤世嫉俗有什麼用?對世道有這樣的問題,不可以走這樣很過的路。那反過來說,反正世道就這個樣,我該偷的偷,該搶的搶,只要得機會,大家都一樣,那這又不及。
走中庸之道,世運到這個樣,也有它的命在,我們沒有辦法,但是我們自己,我既然反感別人那樣不道德,犯罪,那我自己,就循著道德的路,堅持自己走,不同流合汙,也不憤世嫉俗,這就是相對中庸的,這就是無過無不及,相對中的一個中道。
一層一層地我們體會上去,對各種主義,各種宗教來體會。共產主義,所有的人都大公無私,人是那個樣嗎?哪一個人不是先愛自己的父母,然後給予親戚,然後慢慢往外擴展,友誼朋友?完全大公無私,我看待我的父母和看待別人的父母完全一樣,人情就不是那樣的,如果這樣來宣導的話,那不是慫恿人的虛偽嗎?
聖人所感受的,親愛父母,同時憐憫那些沒有孝子供養的父母。即使聖人,也是親親、仁民、愛物,也有這個順序。一下子把人拔高到一個完全大公無私的程度,這樣的主義就有問題,就不是中庸之道。
事實上,在現實中沒有辦法操作,沒有辦法實行的。《孟子》書上對墨家的反對就在這裏。墨家講愛別人的父母和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孟子就批駁這樣的事。像這樣的觀點,包括基督教的博愛,也是這樣。這些就不是中庸之道。
那中庸之道是什麼?聖人因人情而制禮,每一個人都愛自己的父母,那就宣導孝道。有孝,社會宣導起來,所有的父母都得養了,何必你一個人去告訴這個要怎麼樣,再告訴那個去怎麼樣,何必費那個勁?這就是提綱挈領。我們講無過無不及,宣導社會的文化,也要尋相對中庸的路。
比較其它的學說,我們儒家的文化,就是這樣,聖人制禮因人情,分貴賤。人本來就有德性的高低,不是平等沒有貴賤的,中庸之道,合乎人情,合乎現實的一切狀況。這樣來調整社會的關係,才是我們聖人制禮作樂的精神。我們從這個方面,體會什麼是無過無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