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26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子游说:“与领导往来过于频繁,易受耻辱;与朋友往来过于频繁,易被疏远。”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四十五岁。春秋末期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之前的“为政篇”载有子游向孔子问孝的章句。
“事”,职也。这里作动词用,意为“为……做事”。引申为“与……往来”。
“君”,尊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云:“君也者,掌令者也”,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领导”。
“数”,音“硕”,屡次、屡屡,引申为“过于频繁”。
“朋”,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聚集。“朋友”即“与友相聚”,引申为“与朋友往来”。
【评析】
《礼记·祭义》云:“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凡事过于频繁,以致干扰到其它工作和正常生活,便易遭人厌烦。这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

无论与领导还是朋友往来,都要见机而作,适可而止。如果不顾及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恣意而为,则要么遭人轻贱侮辱,要么遭人冷淡疏远。《弟子规》云:“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君子,虽然不以他人之侮辱和疏远为意,但若见辱于君,则人微而无以纳忠行道;见疏于友,则言轻而无以尽谊辅仁。故“事君”“朋友”而不“数”,乃是行道辅仁之法,非为求荣求亲、当去当止之谓也。
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两句话当作求荣华、当滑头的座右铭,那么无论是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罢,就会变得不负责任,也就不是君子所当行之仁道了。
因此,本章的意义,并不在于“事君数”、“朋友数”何以见辱与见疏,而在于见辱见疏有碍于行道辅仁。故君子不可不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