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豆瓣上看到各种吐槽各种乱喷的文,其中有一个人不管是写影评还是书评,全部都是洋洋洒洒的批判,遍寻其文竟无一句一字是欣赏或赞扬的话,即使是深受好评的一些书在她眼里也一无是处。一开始我以为她确实是有学识,前几日一部电影刚上映不到一天,她又马上写了一篇差评。于是我不禁在怀疑,她真的有用心去看电影去欣赏一个导演的作品吗?还是她只不过是喜欢喷或者是喜欢卖弄所谓的专业知识罢了。
中国有名的学者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熊十力先生了。有一驻军的营长曾向他求学,他随手把一本书递给他,让他回去先读这书,读后再把感受讲给他听。数日后,营长来见熊先生,大谈他在书中发现的问题,以为自己“审之问之”的读书精神会受到赞赏,谁知却被怒骂。熊十力说:“读书当重一个‘赏’字,任何一本书都不乏智慧的花朵和思想的果实,你不去好好享受这精华,却偏偏去食其糟粕!读书读的是品位,是韵致,是享受。展卷当如阳光扑面,春意盎然。岂可让心灵在挑剔卖弄中,行走在文字的泥泞坎坷之间?”
熊先生的话很妙,那名营长之后便明白了怎么去从书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并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看电影也同理,不可否认中国的电影水平确实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许多电影都不过是为了迎合商业需求,有许多问题和缺点,观众可以批评,但每一部电影中都凝结着导演、编剧、演员的努力与智慧,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绝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
为什么有些人读书看电影总是先看到其中的糟粕,却无法在第一时间去发现和欣赏其精华呢? 今天在书上看到的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回答了我的疑问。该理论中说的接受视界,指的是先验意识的构成作用及主体在其特殊世界内经验到的生活世界的可变范围。读者或观众通过将自己的视界植入文本或电影的视界中,通过所谓的主客体间关系体——观察和聆听,来完成个人生活视界向人类共同视界的过渡,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个人视界。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只看到糟粕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先验意识,他们在看电影或看书时本身就没有抱着想要去欣赏的意识,所以他们往往难以看到其中值得欣赏的地方,最终也只能对所看的电影和书感到失望.
抱着欣赏的意识去看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是对作者和导演的尊重。而欣赏是一种独到的眼光也是一种智慧,懂得欣赏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美,看到的也是美好的东西。人人都有权利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但是无论如何请多一些欣赏,让自己陶醉于一片别有精彩的世界当中。
(说是要每天写一篇,结果还是发了一篇以前发表在长沙晚报上的旧文。今天不管是写学术论文还是写普通的文,都不顺畅,才明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是冥思苦想,殚精竭虑就可以获得得。)
网友评论
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我也没有介意。
我希望可以多一点欣赏,是欣赏美真善美,欣赏作品里精彩的东西。比如说,我看了你在我这里的第一条评论,就去把你的好几篇文看了,尤其是关于什么时候要孩子,要孩子的条件那一篇,我很欣赏,而且刚刚还一直在想我以前把经济条件当成要孩子的第一条貌似没有必要。
对于评论和意见,我会认真的反思,但不代表我一定都会赞同,都会欣赏。
我只是不喜欢乱喷这种行为,不是讨厌喷子,有时候看他们的文,也很有思想,很有意思。
不是无法应对反对的声音,而是只是在听,但不太喜欢辩解,或者说是尊重不同的声音,觉得不需要辩个谁对输错。
结论呢,是你大概也无法欣赏我的评论。换句话说,也无法按照你文章的观点要求自己。
不喜欢喷子的人,大概都无法很好的应对反对的声音(当然,这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对的)。
嗯嗯就这样吧~
我同意你应该多欣赏一点儿的观点。
但对于喷子,也要理解。
我只是对豆瓣上的那个人的文,有感而发而已,她确实总是恶意的贬低。
另外,全文没有说不能批评。也没有说非要写些赞扬的话,只是表达我觉得应该多一点欣赏的观点。
至少熊十力的那个故事看过。
如果指出的错误确实存在,都在事实上可以达到使他人更完善的目的:这需要被批评的人虚心。
批评者又不需要跟被批评的人做朋友,即便是朋友,批评也用不着留情面-》这需要对事不对人。欣赏赞扬文字与行文的主要目的不符,写了反而影响文章主题。
即便只喜欢喷,也不见得没问题。因为只批评糟粕不代表只看到了糟粕,不代表不欣赏好处。写文章喷喷自己看不惯的东西,发泄一下情绪,用于排解压力,可以让作者在生活中更平和些。
最后,别人写什么,自己不喜欢,可以绕道,不看。毕竟,人如果想要控制的话,也就能控制自己(而且还经常连自己都控制不了),管别人写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