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一个外国名字变成了一种时髦甚至必须。老早以前在看TVB的时候,见连续剧里的白领甚至中学生人人以英文名称呼,似乎是与市井“祥婶”“福伯”之间的一个土洋之分。大学上了一年英文系,班上也有部分同学给自己取英文名,上课时用的。来美后就看到更多同胞留姓更名了。
我一般不在乎这些,毕竟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方便和别人区分而已。不过有些人起外国名字时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本名寄托了爸妈的美好期盼,即使起得再土,也比自己取的任何名字有意义。外国名字起得再漂亮,其实咱们在外国人眼里还是中国人。追追时髦也没什么关系,但若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选得奇芭无比,那就是无聊透顶了。
比如,老伴有个客人叫Penski,我起初还以为怎么连俄国人都找上门了,看到姓,人家百家里数一数二呢。有次看综艺节目一个香港娱乐主持崔健邦的英文名字叫Amigo(西班牙语意思是朋友)。大哥,交情不是人人喊你朋友喊回来的好不好!还有听说有人取Walkman,就是自称CD机的爸爸了。最搞笑的是我同学表弟的女同学,叫Unique。我的妈哟,你特别不特别用得着写在名字上吗?还有那个敲竹杠敲破自己头的陈振聪,花着小甜甜送的钱,给儿子取名叫Wealthee,真心佩服他爱钱爱得那么坦率啊。
我可以把改这种名字理解成追求另类,突出自己,但我很难担保记起这个人的时候心里会不会偷笑。你说,真的有人认为这样会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吗?我承认的确可能比“志伟”和“丽萍”,或者David、Steven、Joe要容易入脑,但那是不是好印象呢?我只觉得很有娱乐性而已。
老实说,身为中国人,本来就没有必要另外取个外国名字出来混,更不要说取得这么奇芭。无论在哪个江湖上行走,堂堂正正地甩出自己的中国名号,都是相当值得自豪的事情。
如果不是出生时就有英文名字,像李小龙在美国叫Bruce之类,国人自己取外国名字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1)我要经常和歪果仁打交道,我的中国名字他们很难念。
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多余的担心,说得不好听还是一种自卑。
从外国人的角度看,叫中文拼音名字是否很难呢?部分会。例如夫家姓吴,当时香港亲戚帮忙填来美申请时用当地习惯拼法“Ng”。婚后被老头子逼去改成“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后,才发现他的姓很不方便。这个没有元音还只有两个字母的字,念“eng”。由于光用读的容易被人写错,我每次讲完“eng”后,都得补上一句“spells NG, N for Nancy, G for George。”如果不讲得这么详细,光拼完两个字母人家还以为我没说完,等着写下去呢。
不过,是否需要为这事儿体贴到取另一个名字迁就他人发音的难处呢?完全没有必要。大部分老外比你想象中的好学多了,也很会体谅文化语言差异。初次见面不清楚对方名字怎么读时,他们会尽量试着按英语发音规律念。碰到一些英语里面没有的辅音,例如“zh”,他们会自动把“h”像“ghost”那样消音,念成“zeng”。对于没有卷舌音的人来说,我认为也接近得很了。再例如咱们汉语拼音里的“q”或者“x”字,,他们念得吃力、感觉不一定对的话,多数会礼貌地问有没有发对音,或者直接问怎么念。就是人家念错了,礼貌地给纠正一下,没什么大不了,咱们念人家的名字也不一定每个都对是不?
论难度,印度人的名字比我们的长得多、音节也更复杂,而且人家英文使用程度比中国还高,但他们还是沿用自己的印度语拼写,最多把长名字裁短点让人好记些。以前有个印度女同事叫Anuprabha,初次见面时我看着她的名牌念得舌头打结,她就笑笑说,叫我Anu就好了。其余的日本人如是、马来西亚人如是、泰国人如是、越南人如是、韩国人如是、阿拉伯人如是,等等。名字是身份的一部份,为什么咱们偏要担心那么多呢?
2)我的名字拼成英文很奇怪,用起来不方便。
若论拼写引起的尴尬,我有一个柬埔寨客人,七十岁的老先生,名叫Mary。我婆婆移民来美时亲戚把她名字“仕文”按广东话译成“See Man”。本人姓何,汉语拼音变成爷们气十足的“He”。起初被人叫“Miss He”还有点尴尬,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所谓的拼写奇怪,每个非英语国家的名字都会出现。人家大名鼎鼎的李安,还不是用本名Ang Lee用得好好的?林志玲的名字台湾拼法是Chi-ling Lin,难道就代表她是冷冷的冰山美人吗?巩俐叫Gong Li,也没有怕人把她的身材和大铜锣想到一起啊。
这其实不是哪国名字或者拼写形式的问题。即使咱们熟悉不过的中文名字,小时候不都试过给小伙伴取外号吗?我相信每个叫Dick的小男孩也曾被人笑过吧,要不然取名字的网站怎么还让同名人留言小时候被人笑的例子?所以,如果某人因为你的名字拼写奇怪而笑你,那不是你的问题,是TA不自重。为这些人操心,值得吗?
3)有个外国名字和老外打起交道来可以增加亲切感,拉近距离,也比较好记。
本来么,人和人的交往中,名字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那么重要。咱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比如两个在国外征婚网站上认识的老外同时想泡你,一个叫“迪威”,一个叫“David”。“迪威”可能听上去比较亲切,但叫“David”也可能因为是外国名字更吸引人。到底谁比较适合,终归是要相处过后才知道。再比如,因工作需要和外国客人电邮联络,商量签合同的条件。一个客人叫“杰铭”,另一个叫“James”。叫中文名字那位给人印象会是他很想和中国人做生意,以后大家提起他的时候也会说:“就是那个取了个中文名字叫杰铭的老外”。但是很想和你做生意并不代表出的条件会比较好啊,说不定更想占你便宜呢。
所谓的“好记”,无非是希望给对方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但这除了名字以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更何况,外国名字对外国人来说,只是比较熟悉而已。如果真正有魅力和能力,我相信一个中国名字更容易让人记住。
我国内大学英文翻译系的班教授名字叫蔡芸,英文名字就叫Yun Cai(这里不讨论也不推测马云为何管自己叫“Jack”哈)。我小孩有两个同学,爸爸都是不错的老美,一个妈妈是台湾人叫Chi,另一个是香港人叫Kit,可见老外交女朋友娶老婆也不会在乎名字的。
再举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孙中山的英文名字叫Sun Yat-Sen,源自于他当牧师的语文老师给他取的教名“逸仙”。宋氏三姐妹来美念书时的英文名字分别为:宋藹齡Aling Soong,宋慶齡Chungling Soong,宋美齡Mayling Soong。朗朗(Lang Lang)和李云迪(Yundi Li),名字也是汉语拼音的,两人用十根手指头还不是征服了那么多的听众?
我就是喜欢有个外国名字怎么了?你管得着吗?
好啦,如果真的喜欢或者认为有必要,取一个也挺好的。但是拜托,别像上面举的例子那样取的那么奇芭。真心话,那样是会惹人笑话的。我在网上找到一些港台娱乐圈中人的英文名字,真是奇芭朵朵开,再怪也有人戴啊。女孩子借各种水果来做名字还可以当作是一种可爱,不过像Power(卖电池广告吗?) ,Jingle(男人叫小铃铛叮叮响喔),Show(爱秀爱到家了),Dolphin和Fish(咋就没人叫鲨鱼呢?),Deep,Emotion……我不知道你怎么感觉,我宁可自我介绍“你好,我是Zhiqiang”,也比说“嗨,我叫Emotion ”强得多。
作为已有中文名字的中国人,取外国名字时最理想的便是音、义、形象契合。当然绝少三者都能配得上,所以只合其一也算不错。
按音起得好的例子有陈奕迅Eason,周杰伦Jay,王菲Faye,容祖儿/王祖贤Joey,郑秀文Sammi。最灵活的胖子洪金宝乳名“三毛”,于是给自己取名Sammo。按这个思路,有人还恶搞说如果李世民再世为人,可以叫Simon。杜甫,字子美,叫Jimmy也不错。
和形契合的例子首选李连杰的“Jet”,不但音配,Jet也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了他动作身手之快。有个叫Dino的我开始还想连他一起喷,后来发现那人名字里有个“龙”字,虽然不是一样的龙,但字意搭配得也算挺妙。
无论选用哪种方法取外国名字,总之不要让人同时要为你费劲记两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除非你是明星,或者强烈相信自己能成为明星。
最后一句:
网友评论
一方面来说,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大多数组合对外国人而言并不难发;另一方面,因为拼写相较于英语有特殊性,反而容易让人记住你的名字。
举个例子:自己名字的拼音里有个x,参加活动时有个外国姑娘主动搭话,说和别人打赌,x在汉语拼音里究竟发“s”还是“ks”。如此,两人便打开了话匣子,很快的熟悉了彼此。
当然,如果名字的拼音和英文单词拼写重合,还是换个英文名字省事一些。说到这,又想起自己认识的那位单名一个“友”字的朋友了……
感谢作者写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想起来自己第一个英文名还是小学时英语老师强行给我起的叫Lucy(,,•́ . •̀,,),后来我自己嫌名字长不好写(因为是歪果仁教课哒),又强行自己改叫Sue(觉得名字很短。。很好写,好吧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妹纸(๑´ڡ`๑))
然后在大学因为要在广播台录英文节目,组里小伙伴每人都有一个很可爱的英文名(ฅ>ω<*ฅ)
我决定改一个英文名(之前的用腻了)。。改成Mavis(当然我的英文名绝不能超过五个字母)组里某学长就一直叫我“马——玮——丝——”(●・ˇ_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