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
如何才能破执?不破即是破,执有多深,悟才有几重——陆游、辛弃疾、

如何才能破执?不破即是破,执有多深,悟才有几重——陆游、辛弃疾、

作者: 蠢动含灵 | 来源:发表于2019-10-09 16:57 被阅读0次

    花勿隐香兀自开 水流无形任徘徊
    春来柳绿自了道 莫将花水作本来
    亦知花香不常在 譬若春来冰自衰
    不羡花香自不殇 又是一季蝶蜂采

    image

    黄庭坚因缘晦堂禅师的“吾无隐乎尔”只是初步悟了,之后的机缘才算是彻悟。在《维摩诘经》的这段里: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按说佛的大弟子们境界也已经可以了,但阿赖耶识带着的习气却是累世难除,所以菩萨的身上不沾花,大弟子们哪怕用神力也不行。另一方面也说明,正是因为习气还在,所以才会使用神通。

    • 先来看陆游的境界
    image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的前半句说的是“迷”,在山中没有目的的走,好似一个迷茫人找不到出路,而后半句说的只能算一个巧合,倘若运气不好恐怕只能一直“疑无路”下去,感觉已经不再渴求突破,随顺其中。这首诗是陆游因支持张浚北伐被贬官后作的,其心境定是对国家前途的迷茫。诗的最后两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说明他已经设想许他告老还乡拄拐的生活,对时局已经没有办法。所以陆游只能算初悟。

    • 再看辛弃疾
    image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显然是“寻”了,而且是“众里”在寻。同样在南宋,辛弃疾干的事就激情的多,而且跟陆游不同的是,他能把事摆平,二十几个人就敢入千军万马并且还抓住了叛徒,职业生涯后半段到处当救火队员,到哪都能搞定。没有点“一定要”的意思肯定不行。“一定要”就是我执!“拿的起,放的下”就是道,“观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悟。布袋和尚传道,只是把背着的布袋放下来,看懂的便懂,不懂的他也不多说。到了辛弃疾这,人家也没觉得自己一身本事朝廷亏待了自己,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尽舒心意,便彻底放下。不拿起如何放下?不执着又怎会破执的如此惊心动魄?

    • 最后是王维
    image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就是“无所住”,“坐看云起时”就是“生其心”。“生”并非又添一念,而是必须要用一个字表达出来,那就必然是它。所谓生,即非生,是名生。“生”是在“无所住”的同时起来的,此消彼长,你有多少无所住,就生了多少心。如同皓月便无遮,如同月食便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水穷处”便是妄念已尽,“云起时”便是仙境般的真心显露。水穷在哪里?在山脚下,却也发端于山下。 image

    山下有水,卦象:山水蒙。卦辞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我求童蒙是欲念,童蒙求我是本心。童蒙又是什么?修道的是道,参禅的是禅。想去找,大谬也,它就在你自己身上。人人都是因地菩萨,佛陀证道时叹到: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王阳明言:

    人人都有定盘针,万法根源总在心。
    却恨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王维受了安禄山的伪职本心反而更加清明,这唐朝版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又迷住了多少人。若不是坚不可摧的我执,谁又能在那种环境下泰然处之。


    image

    再来看文天祥,倘若有一丝妄念便还能富贵荣华。初心一发,便如定海神针!还想其他干嘛?

    去歇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才能破执?不破即是破,执有多深,悟才有几重——陆游、辛弃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jw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