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世间事人文社科国风
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的儿子怎么办?

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的儿子怎么办?

作者: 魏峻 | 来源:发表于2017-09-21 10:19 被阅读1255次


    1

    在写给儿子看的《与子俨等疏》文中,陶渊明提到了一个故事:

    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

    王霸,字孺仲,是王莽时候的隐士。

    他志向高洁,宁愿住在茅草屋也不愿去做官。

    即使官府连连征召,他也不改其志。

    但是有一天,他受刺激了。

    他有个朋友叫令狐子伯,是省委书记一级的高官,子伯有个儿子也做了官。

    子伯让儿子给王霸送信。

    王霸的儿子正在地里干活,听说家里来客人了,就兴冲冲地跑回家看。

    没想到客人却是一个西装革履的同龄人,开着宝马车,身边还有保镖。

    王霸的儿子看看自己一身农民工的打扮,瞬间自卑到了尘埃里。

    沮怍不能仰视。

    王霸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客人走后,王霸像得了一场大病,长卧不起。

    妻子问他。

    他说:“子伯的儿子富贵华丽,风度翩翩,我的儿子却穿着破烂,不识礼仪,做为他爸爸,我很惭愧。”

    妻子很了不起,就说:“子伯的家门富贵哪里比得上你的道德高尚呢?何必因为这个就觉得愧对儿子!”

    遂共终身隐遁。

    2

    这是一个心酸的故事。

    在自己和家庭之间,中国人自古都具有牺牲自己、成全子女的精神,而少有成全自己、牺牲子女的行为。

    后者在世俗的伦理道德看来,也未免太自私太不近人情了。

    陶渊明在两者之间权衡的时候,想必也是痛苦的。

    是继续做一个索然无味、违背内心但却可以保障家人的公务员,

    还是顺从自己的心意,去乡下种田隐居?

    后者无疑会使家人朝不保夕。

    儿女更从此与良好的教育、高大上的环境绝缘。

    如果再想得远一点,儿女以后的婚嫁问题怎么办?

    世世代代难道都只能务农了吗?

    相信我,中国的家长绝对是最肯为子女着想的家长。

    更何况,陶渊明的家族是一个有辉煌历史的家族。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的太尉,是当时举足轻重的实权派人物。

    父祖也是在朝中为官。

    这样一个官宦世家,难道要断送在自己手里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3

    众所周知,陶渊明选择了自己。

    做出这样的选择,一点也不轻松。

    但这又是多么快乐。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在山林里,在田埂间,在溪流边,陶渊明得到了自己。

    哪怕“草盛豆苗稀”,哪怕经常穷得没有酒喝,

    哪怕房子被一场大火全烧了,他也不曾动摇过。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老人对陶渊明说,你何必这样自讨苦吃,住在这样的茅屋下呢?

    这个世界都是这样的随波逐流,你也可以和光同尘的啊。

    陶渊明说,随波逐流的伎俩我当然也会,但那样就违背了我的本心,

    岂不是更入迷途?

    我们还是喝酒尽欢吧,我是不会再回到浊世里去了。

    苏轼这样评价陶渊明: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4

    很多人知道陶渊明是一个甘于平淡的隐士。

    他会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却不知道甘于平淡,也正是陶渊明的豪迈。

    这种豪迈不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情壮志,

    也不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任侠之气,

    而是在面对平淡生活时显露出来的那种慷慨豁达、一往无前的气概。

    对于生活的贫穷,他一点也不遮掩,在诗中屡次提及。

    甚至去别人家乞食他也郑重写下来: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对于无常的命运,他屡屡发出感慨,

    他既有“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样的虚无之感,

    也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样的达观,

    也能“调皮”地给自己写挽歌:

    《拟挽歌辞》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对于几个儿子,他更是费尽了心思,屡次写诗教育他们,

    但儿子们就是不给力啊,这让陶老爹很无奈,只好喝酒消气: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5

    和王霸一样,陶渊明没有后悔。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虽然在心里牵挂着,但又有什么可说呢?!

    是啊,有什么可说的呢?

    在理想和现实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陶渊明选择了理想,选择了自己。

    他没有委曲成全,也没有逃避责任。

    这个选择一点也不容易。

    为了过理想生活,陶渊明负重前行。

    要是庄子,庄子也许会说在最高的主宰面前,哪种人生更高贵或者更低贱一些呢?

    这真的算得上是一种割舍吗?

    但陶渊明不是庄子,无法一样解脱,他依然时常对孩子们感到愧疚。

    既有愧疚之心,也始终不改其志,这是陶渊明的坚守,也是他的豪迈。

    他说,有一种人生,值得负重而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西红柿炒番茄_:我只晓得陶渊明爱喝酒,然后他的几个儿子都有点傻。总结一句喝酒误事,优秀的基因被酒水杀死了😂——从一篇喝酒的坏处中看到的
        4581ee2f2cdb:@西红柿炒番茄_ 我也是
      • 贾大师:若人 不图眼前利 不为后世名 ,也还罢了。
      • 说书人说梦:呵呵。陶渊明在朋友家蹭吃蹭喝够了什么也不管了,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就千古。不负责任,虚伪
        说书人说梦: @卍互 是吗?那可能我记错了。抱歉啊😬
        贾大师:百度上说陶潜 是饿死的。
        他自己种田 基本是顾不住一家老小的
        年成不好 就得挨饿
        时常靠朋友接济

        魏峻:@旧城影 哎呀,你看起来好聪明
      • 倪想想:古时都没几个陶渊明,更别说现代了
        魏峻:@倪想想 是啊
      • 道一虚白: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1893ce8f50cd:为了有个好小学都把学区房炒的如此之高,中国父母尤其是中产阶级现在唯一指望就是让子女享受和王思聪儿子一样环境。所以文章中心思想是对现在的社会莫大嘲讽。估计连笔者和大众都不能免俗。但读此文章让我们汗颜真的不如古人如此豁达和勇敢。恐怕以后我们也未必超越陶渊明不是不想而是这个社会不允许
        1893ce8f50cd: @魏峻 你笔下人免俗
        魏峻:@大漠炊烟思维 为什么要免俗呢?俗中也自有乐趣:wink:
      • 文史小郎君:所以他写出了桃花源记。😄
        魏峻:@刘毅is文史小郎君 机智:kissing_closed_eyes:

      本文标题: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的儿子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kz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