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还会想起江歌吗?”
“晚上经常梦到她。这是真的。有一次我梦到她跟我说,‘我们穿什么衣服去拍照片’,我们俩还去挑和服。我醒来的时候高兴坏了,可高兴了……
那天晚上的梦真的很真实。就连我们去的那个店,店长的脸都很清晰。我们在梦里都说日语,我记得很清楚……
去送三叔(江歌)的那天,我们跟在三叔的车后面开。可能是自己的幻觉,但是真的很真实,我亲耳听到她对我说,‘少女,我要走了’……”
这是刘鑫日前在采访中哭着说的回答。
还有不到一个月,掀翻舆论巨浪的“江歌案”就要开庭。江母在采访中无法公之于众的案情信息会水落石出,凶手也要接受法律的惩罚。
刘鑫,因为这一场“迟到”半年的见面,被再次卷进舆论的旋涡。谩骂、指责,甚至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全都一股脑地袭来,毫不留情地在她的脸深深刻下“人渣”、“混蛋”的烙印。
在那个夺命的凌晨发生的真相,还有待法院的确定和公布。除此之外,为何江母不原谅刘鑫?
刘鑫到底做错了什么
塔西佗有一句话说:“人类更愿意报复伤害而不愿报答好意,因为感恩就好比重担,而复仇却快感重重。”
以这次和江母的见面为起点,按照倒序回看江刘两家的恩怨:
1. 信息曝光后就来质问江母
2017年5月21日,不堪独自面对为女儿讨回公道局面的江母,在微博上公开了刘鑫一家人的姓名、电话、门牌号等私人信息。
5月23日,刘鑫的父亲拨通江母的电话质问。刘鑫的母亲在电话中怒吼,“她命短了!她不是为了俺闺女!”
案发近300天,这是刘家给江母拨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通电话。
江秋莲录着音,浑身冰凉地发抖。一怒之下,因为找不到刘鑫一家的住址,她把印有刘鑫全家个人信息和照片的海报,张贴在了刘鑫老家的多条街道上。
积攒半年的愤懑和冤屈,像一条伤疤被彻底撕裂开来。
2. 关键期长达半年的不闻不问
撕破脸之前,刘鑫曾有长达接近半年的时间,在江妈妈的世界里消失了。
2016年12月11日,刘鑫答应去日本的机场接前来处理后事的江母,并告知案发过程的细节,却临时爽约。12月14日,凶手陈世峰以杀人罪被正式起诉。期间,刘鑫曾尝试与江母约见,但因为时间不合适未能成行。自此,刘鑫便在微信中销声匿迹。
等待法律对陈世峰宣判的这段时间,江母希望和刘鑫一起搜集对案情有利的证据,可聊天界面只有自己焦虑的信息在发出,对方没有任何回复。
2017年的除夕,万家灯火中鞭炮齐鸣,江母抱着女儿的遗照无所适从,而不回信息的刘鑫却换了微信头像,发朋友圈,说自己要迎接新生活。
3. 误会江母“引导”网友人身攻击
时间回到2016年11月3日,刚刚案发后,江母转发了多条微博并配文,希望引起社会关注,让大家帮助她一起寻找线索,抓住凶手。
11月5日,江母第一次在转发的微博中提到刘鑫:
渐渐的,网友们开始注意这个身为室友,却没有主动与江母沟通案情的女生。当时刘鑫正配合警方连日做笔录,看到了江妈妈在微博发的消息,和网友在评论中对自己的无端揣测,气不打一处来。
她认为,江母未经同意公开自己名字的做法伤害了她。在凶杀案中活下来,自己的压力也很大。刘鑫在采访中说:现在觉得自己有点自私,但当时的想法就是,“你凭什么用公众的方式喊我?”认为江母只相信网上的言论,都不相信警察。
这是最初的心结。两人后来没法正常沟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和这个细节都不无关系。刘鑫陷在极度的惊惧恐慌之中,江母除了悲痛就剩拼命寻找线索,刘鑫没能体谅已经失去女儿的江秋莲心中的无助,她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切交给警察就够了。
心理创伤从中作梗
江母在微博中说,怎么都接受不了,18分钟前还在说“以后要让妈妈享福”的乖女儿,转瞬就和自己阴阳相隔。
刘鑫在采访中提到,案发后每天接受完日本警方的调查,为了保证人身安全,警察会送自己回到宾馆。但送回来时什么样,第二天早上自己就是什么样,连洗澡都不敢,就静静地呆着。
心理经历巨大震动的双方,在采访的视频中,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是一种在人经历过侵害、战争、车祸、至亲突然死亡等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精神疾病。人在经历这些事情后患上心理障碍,会表现为做噩梦、性情大变、情感麻木疏离、过度警觉、易怒等。接触“刺激”的相关事物时,会有精神或身体上的不适和紧张,所以就试图避免接触。
江母在采访中认为,江歌的善良被践踏,“不让所有人都体会到,以后就会有更多人的善良被践踏”;自己不想从悲痛中走出来,“因为痛的时候,那是江歌在想妈妈”。
没有经历过重大心理创伤的人,会坚信“这个世界大致上是安全的”,但PTSD患者会惯性地认为,创伤事件带来的消极意义要一直延续,而非已过去的、短暂存在。
英剧《神探夏洛克》中的华生,经历过阿富汗战争后回到现实中,会在枪战的噩梦中惊醒,深信自己受了重伤。他生活中一直拄拐,甚至在某些时刻几乎不能自理。但就在和夏洛克一起追赶嫌疑人的刹那,却突然健步如飞,枪法了得。
巨大的悲恸带来的失控和不安,让创伤中的人,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感到威胁。
刘鑫心疼家人饱受隐私被泄露的骚扰,在采访中忍不住大喊:“我还能活多长时间,我能活到年底吗!”
患上PTSD的人,有些会因此患上抑郁症,造成长期的性情大改变,更残忍的是,每一次与创伤经历相关的事件都会给人带来二次伤害,严重者甚至自杀。
在《奇葩说》一期有关“生活的暴击”的讨论中,马东说:生活的暴击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之后的心理创伤。
在每一个看到女儿遗物的瞬间,江母的脑中都要浮现,女儿临死的时候,合不上嘴、闭不了眼、满身刀口的惨状;每一句谴责,都能让刘鑫想起,那个躲在门后的凌晨,自己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后悔。
类似严重的PTSD存在后,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测评,分析病因,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方法是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
当下,无论是对于江秋莲还是刘鑫,凶手会交由法律审判,道德的谴责也未曾缺席,为了迎接未来生活,除了化解心中的伤痛,没有更好的选择。
争执、矛盾、激化、指责,每一步反目的加深,就是在让残忍的案发经过重现,周而复始,终究要把人折磨到支离破碎。
尤其对于江母来说,案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刘鑫一家的缺席,在微信中的声声呼唤,都是对女儿已逝悲痛万分情感的反复强调。她已经坚强地战斗了好久,对刘家的埋怨,对陈世峰的恨,已经足以让一个人的心被摧残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事情有它该有的面貌,而目前江母和刘鑫最需要的,是科学的心理治疗。
这场悲恸的拉锯战,她们已经是时候走出来。所有人都该走出来了,因为,凶手才是最应该被谴责的对象。
本该处在舆论风口的陈世峰
用法律制裁犯罪,用舆论制约道德。
有人发现,刘鑫关注了【槽值】的微博账号,于是私信留言:
这位网友大概忘记了,这一切,都因陈世峰而起。
陈世峰才是这场惨案的真正元凶,是夺走江歌无辜生命的杀手。众人忙着谴责刘鑫的背信弃义,倒让陈世峰成了舆论声讨中的配角。
情感纠纷的表象下,他是一个拥有极危险人格的世间毒瘤。分手后求合,不考虑环境、时间上门纠缠。带着刀,做好了心理准备:没人能不顺着我的意。你不答应我,我就让你毁灭。
没想到的是,2016年11月2号那晚,一个跟他毫无关系的女孩,会上前劝他离开,阻拦自己的“复合大计”。之后的凌晨,这女孩还在护着刘鑫,在车站等了两个小时陪她一起回家,不让刘鑫落单。
到这,在陈世峰的心里,没有谁“该”挨这10刀,而是自己已不能再控制眼前一切的无措惊慌。冲动、愤怒、不甘,混着愚蠢,他重重地刺下去,在手边的、眼前的,脖子、胸口,不管什么,刺下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6126137/94fca6d5ae93f07a.jpg)
可能是江歌的血溅到了眼睛里,那刺痛让他惊醒。看到血泊的中那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女孩,陈世峰落荒而逃,留下江歌冰冷的尸体,和门内的前女友刘鑫。
陈世峰的暴戾,是突如其来且穷凶极恶的,在人性的底端,见不得光。他终究逃不出即将查清这一切的恢恢天网,却在舆论最盛之时,逃过了万千网友的指责。
被人肉到不敢出门的刘鑫,也是生活中千千万万个冷漠者的缩影。她在案发时的怯懦与自私,可怕并且庸俗,让人们惊诧的同时,又感同身受。就如当年人们谴责“范跑跑”,每个人都能在键盘上敲出谴责的词句,但没人能说,如果换做自己,一定会怎么做。
比起陈世峰的残忍与疯狂,之所以刘鑫会占据舆论的主导,就是因为她在事后自私、逃避、事不关己的形象,才狠狠刺痛了大众的神经:残忍杀手不常有,无情好友遍地走。这是基于道德的谴责,它没有量刑标准,会在人们的心中发展到无限大。
但冷静过后,陈世峰作为凶手,难道不更应该是核心的谴责对象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6126137/c6ae34f3c6d0362e.jpg)
凶手被判死刑希望不大
杀人偿命是江母心中天经地义的王法,更是坚持一年来为女儿讨回公道的核心。
但是让陈世峰被处死的可能性,甚至小过唤回在那半年中躲闪逃避的刘鑫。
前几日曾有爆款文章中提到,“听说日本有先例,有死刑请愿人数多达33万,法院就判了死刑”,但这一说法,也没有官方可考之处。
依据我国刑法第十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北京春林律师事务所主任庞九林说,江母在微博发起的请愿签名“对法院判决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日本并没有废除死刑,此案理论上可判处死刑,但是日本死刑判决的条件非常严格,所以陈世峰被判死刑的概率不大。”
同时,“如果日本法院判处陈世峰监禁刑,待其服刑期满,被日本驱逐回国之后,中国司法机关仍可依法对其享有追诉权,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但是因为已经在日本接受刑罚,在中国的量刑会依法减轻,陈世峰能不能在回国之后被执行死刑,也是未知数。
人死不能复生。江母何尝不明白,无论如何,自己的女儿都回不来了。
但要发问的是,这一年的等待中,近一周的舆论热点中,陈世峰的家里人在哪?
2010年,药家鑫撞伤了人,又用刀将其捅死。被执行死刑前,他想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药爸爸拒绝了,“把你的罪恶一起带走”。
不知道,江秋莲和她相依为命的老母亲,什么时候能得到陈家人的说法。
那十刀,可不仅仅毁了三个家庭,更在摧残着每一个还能感觉到疼痛的心。
参考资料: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271–280. ISBN 978-0-89042-555-8.
[2]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UK).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he Management of PTSD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Primart and Secondary Care. 2005 Lay summary-pubmed Health (plain English).
[3]Bisson, JI; Cosgrove, S; Lewis, C; Robert, NP.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26 November 2015, 351: h6161. PMC 4663500. PMID 26611143
[4]Zoladz, Phillip. Current status on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markers of PTSD: A search for clarity in a conflicting literature.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June 2013, 37 (5): 860–895. PMID 23567521
[5]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February 2016
[6]中国司法机关对江歌案嫌犯有追诉权. 检察日报. 2017-11-14
网友评论
江母曝光刘鑫家门牌号,甚至刘鑫爸的车牌号。却说刘鑫不愿意见她。江母上门了吗?为什么没有上门被拒地报道?她根本不是想见刘鑫,她心理逐渐扭曲成刘鑫也是杀人犯,要折磨刘鑫发泄。
当觉得一个人不好时,他的一切都会不好。比如刘鑫的阿姨我会去看你的,多久看一次。不知道。突然面对多久看一次的质疑,不知道很正常。
实在感情没那么好,就别顾着面子把自己置身危险了,这么说有点冷漠,但实际回顾活的这些年,有几个朋友是“朋友”?与你兴趣相投肝胆相照共患难同享福的?更别提什么“知音伯牙子期”,这有点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逻辑味道。是!在挑选什么人做我们什么程度的朋友时,上面标准的“朋友”基本无人达到。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杆秤,有自己的算计和计较,有评估一个朋友在什么位置的界限或标准。
个人感觉的“朋友”-是环境帮你选的邻居,学校帮你选的同学,公司帮你选的同事……没有那么深的情谊咱就别冒超出这个范围的的风险,万一出点什么事,指不定最先跑掉的就是这个让你心甘情愿豁出去的“朋友”,人善和恶的时候,都找不到底线。
我个人相当跪服社会上“见人有难,奋身相助”的英雄壮举。有多服这类壮举,就有多为没得到更好的结果而叹息。
最后,PTSD的存在没有经历过类似事件的人想象不出,听上去有点坑又矫情。像你没得过重度抑郁不能想想重度抑郁的人是什么感受,连轻度抑者郁都搭不上线…心理和生理病,同理心无法触及。不过不管有没病,刘渣还是渣,这么大教训希望让她学到点。
杀人犯陈,愿他敢作敢当,进去就别出来了,早日成为上吊者的一员,十八年后再做好汉。
以上仅是此时个人观点,第一次玩简书第一次评论,望嘴下留情不喜勿喷🙏
http://mp.weixin.qq.com/s/m8lPaDsx_xmQNwS5K2lF5g
——来自微信公众号《检察日报》
所以你们还在争论什么道德,什么法律管不了?
人人喜欢代入被害者,这是人类学习的本能,那么,这里代入会产生更多的是什么,是背叛!
陌生人的伤害对你而言,可能远比你作为释惠者背叛带来的痛苦小,因为它违背了人类社会互惠基本准则。
我帮你,你做了什么,这种拒绝在等号两边尝试对等的行为几乎毁掉了人类合作本能的根基。
实际上刘鑫可能也并非一贯如此,但是第一次逃避之后,一致性已经深深的影响她的行为,她不断的为这种逃避找新的理由,而且留在社交媒体的活动会不断的强化她的一致性
我认为,本案作为权威案例,如没有恰当的处理,结果,对社会道德,基本互惠准则是影响巨大而可怕的,其中的黑暗会一点点吞噬道德,康德式公平不复存在。
作为刘鑫本人,目前最好的行为是什么,知恩图报,用于举证,这些都不重要!从第一次逃避那一刻起,她已经被社会认同所遗弃了,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
这病咋得?能免罪吗,给我来一打
刘鑫不愿意与江歌母亲见面,但她配合了警察调查;刘鑫在江歌死后300天左右展开自己新生活,打扮自己还参加了集体活动;假设刘鑫是在门外发生凶杀时锁了门自私懦弱地选择保护自己,而不是勇敢地冲出去与闺蜜一起抵抗本该是找自己麻烦的人。
这不至于这样谴责吧,江歌是善良勇敢的人,但是刘鑫是俗人,她在遇到危险时偏偏选择保自己。不管这危险是不是她的锅,一个胆小的、没有血性的女孩,还能指望着她迎凶而上吗?看恐怖片时大家都知道骂炮灰为什么不赶紧逃反而要在明知道不妙的情况下冲出去送人头,现在遇到个不送人头的家伙,大家又不满意了。
警察调查她也配合了,朋友死去半年多后恢复过去的正常生活,时间够长了,打理自己、恢复社交、露出笑容是正面走向。她已经配合过警方调查,经历了凶杀案后惴惴不安的幸存者为什么不能过上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凶杀一日未得应有惩戒,刘鑫就得悲痛愧疚度日。也没有“江歌见义勇为为刘鑫死了,刘鑫凭什么过得好好的”的道理。
我就知道肯定会有人用这种站在所谓大局的角度来博眼球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所谓的真理,如果非要有,问问自己,算圣人么
哎。。只怪简书无拉黑
的确不能,但是这个世界需要正义,需要规则,一个为了个人私欲的杀人犯,如果在舆论上还能获得支持。那换来的将是更多的人不尊重别人的生命。
先下手为强嘛,反正不会判死刑。你觉得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蛋愿意去随便杀人?这样的仁慈,是在延续坏蛋的基因,恶化好人的生存环境。
人们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不讲道德的人。而忽视了突破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的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语言也可以杀人于无形。即便你不言不语,有些人注定要终生遭受良心的谴责。而那罪魁祸首,不管会不会被判死刑,他的一生已经提前结束了。
刘鑫:你不仁我不义,大不了一死,十八层地狱又如何。
陈世峰:一举多得,死亦何惜。
江歌:死不瞑目。
两权相害取其轻,终究是两败。
正义之路被暴虐之恶人包围
以慈悲与善意为名引导弱者
通过黑暗之路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照应同伴寻回迷途羔羊
那些残害荼毒我同伴之人
我将向他们大施报复
到时,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