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从来都不缺一些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的书,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大把的看到这类文章,有的确实有用,有的则是鸡汤满喉、读来咸腻无比。
那些坑人的暂且不提,今天挑一个有用的说一说。
我相信大家基本都看过一些做人不能怎么怎么样的文章,一二三四五六的总结读起来仿佛真是那么回事,写的道理都对,但基本上只是看了就看了,于身无补,于事无益,只能叹一句“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而《曾国藩家书》则不同,它没有通篇不接地气的道理论调,而是沾着一地鸡毛蒜皮、芝麻土豆的谆谆之言,这些家书记载的是曾文正公纠结、磨难、苦闷、发奋的一生,而这些纠结、磨难和苦闷恰恰都是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唯一不同的是你会不会发奋而起,慎始慎终,使自己别有一番格局。
全精选的57封曾国藩的家书,覆盖了他从27岁考中进士到61岁封侯拜相这一路上的人生历程。对很多人而言,这样丰富的人生履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初读之余会对其为何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并被后世所称赞有更好的理解。
对于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皇帝的曾国藩,他的人生大致可以概括为童年在嘉庆、成熟在道光、波澜在咸丰、收获在同治,不管是在京为官时的捉襟见肘,还是平定太平天国时的步步惊心、折难重重,书中的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曾国藩对家人的关切和期望,饱含了他在不同环境下的思考和感悟。虽相隔百年时空,但给人的感觉却是那般的亲切和真实,如同在读自己家人所写的信一样。读其家书,仿佛亲临一位长者对于人生的总结与劝诫,仿佛也和他一同走过了悠悠岁月、看遍了人世浮沉,感悟着人生的起伏变化。
正是由于曾国藩的身世以及家庭背景与现在绝大多数国人趋同,因此他的家书对于我们平凡的人来说具有更贴切的参考意义。他出生于湖南乡间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一家人从小拼命供他读书,希望他通过考学,能够改变个人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而他自身也立志进德修业,笃于修身,最终实现了三不朽之事业,成为传统中国最后一个相对意义上的完人。对于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样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一种借鉴,更是一份激励。
由于书中几乎都是他写给至亲及子侄的信件,所以曾国藩在走笔之余不会也过于的掩饰自己,三十多年的家书,封封都体现了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蕴含了他的处事智慧和人生哲学,关于如何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家人,自己与朋友,自己与世事的关系,书中都会给予启示。
此外更可取的,是书中关于教育子弟成才的经验和对家风传承的深刻认识,因为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望子成龙、开枝散叶永远是深刻在中华名族骨子里的永恒期盼……
言不赘述,有心者其自识焉。
图文|朱明亮
18年7月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