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定决心开始读这本书,只是读了第一章里的第一篇小短文《“看不见”自己》。
感觉很是受益,所以粗读了一遍,又细读了一遍。
开篇作者就说: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感觉“外面人”和“家里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一样,外面的我和家里的我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
作者一直认为家里人不了解他,不知道他在外面有多大能耐,有多受尊重,有多少非等闲之辈常常“请教”于他等等。
而家里人居然不听他说的话,对他的态度不但不尊重有时反而很不逊,不但不请教他,反而还经常“指教”他,“拿我不当回事,受损失的肯定是你们”,作者心里时常对家人这样暗想。
后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细思极恐。
他说:在外面的我不是真实的我,是戴着面具的,是一个“虚”我。原因是出门在外与人交往,常常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不是人家有目的,就是我有目的性,只要有一方带有目的性,彼此的交往就会失真,如果双方都有目的性,那就彻底失真了。
这样一想,原来在家里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恍如大梦初醒,犹如庄周梦蝶,吓出一身冷汗。
原来自己一直认同的是个“假我”,家人眼中的“真我”,自己却看不见,而且还不想承认。
一个人当你去服装店购买衣服时,自己的身材格外苗条,当你去理发店理发时,看到自己的容貌显得格外好看,格外的年轻有气质,心情也非常愉悦开心,可是回到家之后,再看镜子里的自己,就感觉有点失真,就认为是自己家里的镜子质量有问题。
所以作者说:原来我是一个看不见自己的人,并且也不愿意看到真实的自己,照镜子不顺眼,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想把镜子改掉或者换掉。
细想一下,即使把镜子换掉了,难道自己就改变了吗?即使镜子里的自己身材再苗条,再魔鬼,容貌再漂亮,再年轻有气质,终归是虚假的,没有一点儿真实性可言,只能是自己骗自己罢了。
作者继而想到,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觉相谈甚欢,尤其是作者的观点想法得到他人的认同,感觉别人非常了解自己,大有知音难得、相见恨晚的感觉。
而有些人对自己的谈话他们根本就听不懂,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实际上人家只是不认同自己罢了。
结果是把别人的认同当成了对自己的了解,把别人的不认同视为误解,这样只能是越活越虚假,越活越看不见真实的自己。到现在才看明白,其实世界上最不了解“我”的人居然是自己。
细想一下,世上有几人是在真实的活着呢?既然不是真实的活着,势必要背负一些东西,负重前行,您说累不累啊?
这使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