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每天写1000字风语阁
古文观止 ||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三十五)

古文观止 ||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三十五)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7-15 16:18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张仪学有所成后,本想着在母国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却不得魏王赏识。

    无奈,张仪只身来到楚国,几经辗转,最后投奔在楚国令尹昭阳门下,过上了悠哉悠哉的躺平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某日,昭阳宴请宾客,待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提议请求昭阳把他的那块稀世珍宝“和氏璧”拿来让大家一饱眼福。

    结果,“和氏璧”在传阅过程中竟然不翼而飞,而张仪也因为这块“和氏璧”成了冤大头,成了被诬陷的对象,被打得遍体鳞伤,皮开肉绽。最后,半死不活的张仪被人送回了家。

    他的妻子心疼地为他擦拭伤口,含着眼泪埋怨道:“你今天含冤受辱,皆是因为读书游说惹的祸,如果你安生在家里种田,不跑出去卖弄口才,哪里会被人打得这样惨?”

    张仪也不理会,张开嘴巴便问:“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被他气的哭笑不得,笑骂道:“当然在了,还能打没了不成?”

    张仪松了一口气:“舌头在,就是本钱,就有希望。”张仪将这份耻辱铭记于心,待有朝一日定要让楚国千倍百倍地奉还。

    现如今,楚国是待不下去了,纵观天下局势,唯有秦国能够与楚国抗衡,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仪决定入仕秦国。

    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当时,秦惠文王刚刚即位,虽说商鞅变法让秦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国力虽强,外交却弱,山东六国鄙秦久矣。

    这时,张仪向秦惠文王献上了“远交近攻”的“连横”战略,颇得秦惠文王赏识,这好比一盏明灯,照亮了秦国前进的方向。于是秦惠文王遂拜其为客卿。

    之前我们在《苏秦以连横说秦》中聊过“合纵”和“连横”。

    所谓“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这是张仪的同窗苏秦发明的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战略。

    所谓“连横”,则是张仪针对苏秦的“合纵”,想出来的“依附一强以攻众弱”的策略,就是联合一两个国家来攻打其他的国家。这是破坏“合纵”的最好办法。

    张仪信奉“强国最先伐交”的道理,所以依靠出色的外交手段,为国家谋求强盛之道。

    如果说商鞅对秦国来说是强内,那张仪就是强外了。

    话说张仪刚到秦国不久,就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秦魏河西问题。

    之前我们讲过,公元前332年,身为大良造的公孙衍对魏发起了最后一场河西之战,结果是斩首八万,大获全胜,魏国割让了全部的河西郡给秦国。

    就在公孙衍炙手可热的巅峰时刻,魏惠王秘密派人潜入秦国,用重金贿赂了公孙衍,希望公孙衍在秦魏之间多多斡旋,不要总是盯着魏国打,给魏国留有喘息的机会。

    公孙衍欣然应允,然后又成功地游说了秦惠文王,暂时将秦国的战略重心转移至义渠国。然而就在秦魏河西问题的关键时刻,公孙衍的“一生劲敌”——张仪出现了。

    对此,张仪提出了一个与公孙衍完全相悖的观点。张仪认为,此时的魏国是最虚弱的时候,秦国应该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不应给魏国留有任何喘息和翻盘的机会,否则将后患无穷。

    而西边的义渠国根本不可能对大秦造成威胁,所以此时攻打义渠国就是舍本求末,实乃误国之举,他认为公孙衍存有私心。

    秦惠文王闻言,觉得张仪说得有道理,一时间竟陷入了两难之中,举棋不定。

    凡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公孙衍收受魏国贿赂的事情败露,秦惠文王气急败坏,认为公孙衍公私不分,吃里扒外,不堪重用,于是渐渐疏远公孙衍,转而重用张仪。

    公元前328年,秦国再次出兵伐魏,以张仪与公子华为主帅,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

    然后,张仪借机推出自己的连横策略,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秦国公子繇到魏国作人质。

    而张仪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接近魏王,并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作为战败国的一方,居然被战胜国主动还地求和,还送人质到魏国,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魏惠王简直就是受宠若惊啊,连忙点头答应。

    张仪见魏惠王点头应允,然后又趁势添了一把油:“大王,您看秦国都如此慷慨大度,古人云,礼尚往来,魏国也不能失了礼节,总该想办法来报答报答吧?”

    于是,魏王问张仪如何报答,张仪的回答自然是要土地喽。然后张仪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魏王掰扯,如果魏国能送一些土地给秦国,秦国自是视魏国如兄弟,这样两国结成同盟,共同讨伐其它诸侯国,那么将来魏国得到的土地肯定比送给秦国的要多得多啊。

    经张仪这三寸不烂之舌的一通说,魏王是心花怒放,爽快地答应了张仪的条件,于是把上郡十五城以及少梁城割给秦国,连带着河西之地,也重新回到了秦国的怀抱。从此秦魏和好。

    最终,经献公,孝公,秦惠文王三代秦君的努力,长期被三晋占据的河西之地终于回到了秦国手中。

    张仪入秦,首战告捷便解决了困扰秦国多年的河西问题,秦惠文王自是喜出望外。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任命张仪为大秦国相。此举一出,便直接导致了曾经秦相的不二人选,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的背叛秦国。

    公孙衍自知在秦国已无立锥之地,心灰意冷的他最终忍痛离开秦国,回到了老家魏国。

    回到魏国的公孙衍受到了魏王的礼遇,并拜其为魏相,统领全军。不过于秦相相比,魏相的含金量确实有点低。

    这时的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自保尚且捉襟见肘,何谈对抗秦国。

    鉴于现状,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孙衍开始了他合纵抗秦的艰辛历程。

    而公孙衍与劲敌张仪的较量也慢慢拉开了序幕……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三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qc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