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句农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非常形象生动,意思就是打牛的屁股蛋子的部位。也就是当农民。这句话听起来多少会有点歧视农民的意味。
农民吆牛耕田地的情形,凡是在农村里生活过,出生在80年左右的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也见过农民种地的情形。老农一手拿着鞭竿吆喝着耕牛走,他们弓着腰,一手扶着犁铧耕地。牛不听话,不好好往前走了,犁地的人,向上扬起他手中的鞭子,只听到啪的一声,鞭子抽打在牛的屁股上。在此处打,既伤不了皮骨,又使牛感到了疼痛。牛的大圆眼一瞪,立即来了精神,嗒嗒地拽着犁向前而去。牛最怕的是农民手中的鞭子,见到了鞭子,便不敢再耍奸溜滑了。
农村人在教育他们子弟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好好上学,将来毕业了,找个好工作,和城里你大哥一样,吃一辈子轻省饭,到老来还有退休工资。如果不好好上学,看见了没有?你二伯就是你的样子,打一辈子牛的后半截子。"
在教育孩子时,人们往往采用他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人和事作为教育他们子弟的对象。总认为这样最有说服力,也是最奏效的。
读书出身的人,一看就是那种能识文断字,肚子里有墨水的人。他们教育子弟要常读圣贤之书,搏取功名,他们往往运用历史上的名人典故。例如,孔子,孟子,苏秦等。他们小时候,也都贪玩过,淘气过,后来又经过大人的教育,终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老师教育他们的子弟,往往用看得见的事实,用班上名列前矛的头名三好学生当做他们学习的榜样。
农民,只能用他最熟悉的农家事物作为例子,来教育他们的子弟从小养成好好读书的习惯。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面貌。他们过去没进过学堂,没有知识,对一些历史名人和典故根本不知道。但他们知道这些典故大都出自书本里。尽管他们没文化,一辈子吃了没文化的亏,但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从小对他们孩子要求严格。并且知道读书考试是彻底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出路。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但没有更好的一套说辞和作法,只能从自身的体会中找出实例来教育他们的下一代。他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只能用"打牛后半截子"这句司空见惯的话来教育他们的子弟。
历史上这样贫寒的农民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咸鱼翻身,彻底改变门庭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目不识丁的农民,只要认识不糊涂,重视他们的孩子从小读书上学,"打牛后半截子"的农民照样可以培养出出人头地的有文化的人。
家庭好,出处好的子弟,更容易成功。当然资源占相当大的优势。只要爱读书,他们的父辈,尽量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家庭的优越环境为他们提供丰厚的资源。好的环境下,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子弟可以在优越的环境中更加出类拔粹。这么好的环境,并不是人人都珍惜它。偏偏他们的后代不喜欢读书,或是读不进书,上不了高一级别的学校。这种情况也存在着。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书香门第,永远保持下去。成功可以争取,但不可以复制。要不然,世上有钱人,永远有钱。同样,农民永远不可能都是农民。
农民把书念成了,彻底改变了命运和富人金榜题名的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总之,不管父母是农民还是有钱人,从小重视孩子的读书没错,也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途的孩子走正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