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多多少少是一些谎言。
或迟或早,我们都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曾经想象的样子。位高权重的人会说谎。道貌岸然的政客是野心家。为人师表的君子可能是性变态。你从小卖部里买回来的康师傅方便面变成了“康帅傅”,奥利奥饼干怎么成了“粤利粤”?更闹心的是,上个月被狗咬了,现在发现连打的狂犬疫苗都特么是假的。
发现我们身处谎言的包围中,的确是令人沮丧的时刻。为了解决这些烦恼,我曾读过不少人生哲学和身心灵方面的书籍,请教过一些高人。后来我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去转角街摊吃个烧烤。
最近,有一部关于烧烤的美食纪录片很火。在豆瓣上,超过两万人打出了8.9的高分。人们把这个叫做《人生一串》的烧烤美食片,称为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青春易老,多吃烧烤美食纪录片并不好做。想想前阵子扑街的《舌尖》第三季就知道了。大团队,大制作,还有前两季的优良口碑撑着。但是观众就是不买账。
想要糊弄大众很容易,但是想要忽悠吃货们,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东西好不好吃,影片养不养眼,文案走不走心,吃货们都看的真真切切,心里明明白白的。
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纪录片。一共六集,三十分钟一集。跟很多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一样,小成本意味着某些方面的局限(素材,镜头,声光画面),同时意味着更少的资本束缚,因此显得更轻盈和自由。
于是,我看到这部纪录片的底色:随性。
影片第一集的开头就让我吃了一惊。因为解说员的嗓子有点不同寻常,他的略带嘶哑的烟熏嗓音,有很强烈的颗粒感,就像刚撒了一把孜然粉。这完全不是“正经”纪录片里字正腔圆的腔调,却正好能配着烧烤架上滋滋冒烟的油腻画面。
正是这把烟熏火燎的老炮嗓子,自带市井巷弄里的江湖气息,才能说得出“生蚝生蚝生来被烤”,“青春已老我们还在烧烤”之类的诙谐台词。
凡美食片总要拍得接地气,才能有人气。这也是《人生一串》招人追捧的特质之一。主创人员从东北到云南,从广东沿海到新疆腹地的神秘村落,找了全国各地500家大小烧烤店,最终选出30家。
这些烧烤街摊,虽然各有千秋,各有绝活,但看起来就跟你家楼下转角处的街摊差不多。一个冒烟的烧烤架子,六七张破旧桌椅,朋友三五个,说不完的都是平凡人生的滚滚红尘。
也因为这种随性而为的姿态,好好的美食纪录片,竟然给拍出一股暗黑气质来。片头曲总是让人想起美剧《西部世界》,随后展开的是悬疑剧里才常见的画面,幽幽暗暗的僻静街道,影影绰绰的神秘食客,更要命的是某些处理食材的料理镜头,如此冷酷凶残,简直叫人胆寒。
可看到这些暗黑的镜头和生活的另一个面目,观众并不反感。我们厌倦了虚伪,不是吗?这些冒着烟火的油腻腻的不健康食物,配上大金链子,绿酒瓶子,嘴角叼着的香烟白雾缭绕,一股纸醉金迷的自毁气息扑面而来,像极了那些三观不正的地下文艺片。
青春易老,多吃烧烤当然,对于餐饮这个行当,匠人精神也是必不可少。
烧烤是一个苦活。你看那些烧烤师傅,哪个不是瘦巴巴的?烧烤师傅往往并不油腻。他们并不像烤串,倒是更像烟熏腊肉。
要维持一个合格的烧烤摊,首先就得能熬夜。傍晚时分,所有食材就必须要处理完毕,然后是大战来临前的热身:生起炉子,支起摊子,然后活动筋骨,等待那一波又一波饥肠辘辘的食客。
手脚不够麻利的人是永远做不好烧烤的。一串烤肥牛的豆蔻年华往往就那么几秒钟,过了就老了。
食材一定要精挑细选,最好能够搞到别家没有的上好食材。如果家家都有,你就得学会别出心裁,把猪牛羊的各个部位好好琢磨一番,想出好点子来。
在《人生一串》里,各种各样的食材叫人大开眼界。什么烤蚕蛹啦,烤蛾子啦,猪鞭羊㞗啦,眼珠子啦,脑花啦,章鱼啦,螃蟹啦,虫子啦,什么猪牛羊的某个古怪部位啦,天上飞的水里游的,等等等等。
事实上,就跟所有的行当一样,一家烧烤做得好,没有别的秘籍,想成为烧烤届的一代宗师,只有两个字,用心。
青春易老,多吃烧烤话说回来,烧烤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烹饪技术。想象一下,早在远古时代,一片原始丛林里,一些被雷火烤熟的动物散发着迷一样的诱人香味。
因此,那些表皮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的烧烤食物,总能勾起人类深藏在灵魂深处的味觉记忆。
我们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像烧烤摊那样严肃紧张、直面内心、毫无矫饰的场所。
所以,我建议你有空去看看这部烧烤美食纪录片。吃货朋友们一定不会失望的。即使你不是烧烤的爱好者,你也可以在那些市井江湖里,看到真实鲜活的人间烟火。
(完)
网友评论
从这篇文字中,看出了作者的用心!读完后我就想啊,如果我以后无所大成的话,不如也摆个烧烤摊,看着来往食客能够心满意足,也不失为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