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后,精兵的复课时光开始了。他一改以前的敏感、纠结,以考上大学为奋斗目标,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奋起。他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了,一开始他让闹钟叫他,没过几天晨读已成了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习惯到大学都一直在延续。俗话讲“一年之计在于晨”,早起背书的习惯不仅使他的记忆力飞速提升,还让他多比同年级的人多看将近一个小时的书。复读时他不仅早起,还晚睡。因为是复课,所以他不用住宿舍。最疼他的姑奶给他在县城租了一间小房子,他每天在学校复习完要回到住处睡觉。每次十点多回到小屋后,他不睡觉,还要打开台灯看会书,到有困意时再睡。当然,他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这时他有时会复习功课,大多时间会看会自己最爱的文学书。他知道学习了一天,再逼着自己看那些枯燥的课本、试卷,会起反效果。而看文学书,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毫无劳累可言。他有时候会不自觉地看到半夜两三点,这时就会有点后悔,但是没办法,谁让他这么喜欢文学呢。余秋雨、钱钟书、老舍许多作家的文字深深吸引着他,他在文学里充分吸收这些营养,为自己的儿时的文学梦铺垫。
他虽然很害怕看文学书会耽误自己的复习,但并没有刻意去禁止自己的这项爱好。毕竟他不像普通爱打游戏的男生,他的爱好除了打乒乓球、就是看文学书。他不舍得让自己丢失一项珍贵的爱好,再说了现在的教育千疮百孔,谁也不能确定自己的爱好将来会拯救自己的人生。他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当个作家一直是他的向往,从小学时从未放弃过。他经常写一些小文章去投稿,因为他出众的文学素养获得了不少文学刊物的重视。但是,这离他的梦想还很远,他要写很多流传千古的长篇小说或浪漫诗歌,为此他每天除了复习还要看文学书。你进去他的小屋,复习资料连文学书的四分之一都不到,满屋子都是他省吃俭用买的文学书。他买的这些书可不是他同龄人看得什么《读者》、《青年文摘》、《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小作品,人家读的那些就是那些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硕士生都不一定读过。他把中外文学家的几乎所有作品都买了过来还读了很多哲学、历史类的书,对他的文学储存起了很大关键。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大家公认的为什么中国当下难以出大家的缺陷,为自己冲刺诺贝尔拼命填充自己肚子里墨水的含量。
就这样,沈精兵的复课时光里没有了以前高中时的胡思乱想,多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充实。为此,他开心多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开心、快乐来自于自己的改变和别人的评价。当你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时,谁都会为自己开心。毕竟,大家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成功,这是人的本性。他突然发觉,自己的心里问题克服了,现在他的大脑里再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现在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这样不仅可以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还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不辜负家里人的期盼和付出。
人活着为了什么?也许你会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思考答案时又发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你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你。沈精兵这段时间,之所以觉得活着有干劲,认为自己正常。用其哥们李文攀的话说,也许是因为其渴望成功的信念改变了他。当然,每个人都想成功,都也有自己活下去的理由。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靠某种信念坚持着。
虽然,家里的老人总是说,你们这一代人太幸福了。现在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好,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啥的比他们那时候容易多了。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比老一辈人各方面支持好不知多少倍。但是,我们的成功可不容易。条件好了,竞争的人也变多了。你觉得自己已经很棒了,可这个世界上有比你棒多的人多了去了。
三百多天的高考备战中,他每天忙得像个陀螺。考上大学就是一根抽打自己努力学习的绳子,催促自己不停地奋斗下去。他不敢放松,怕再一次的失败,怕让家里人失望,怕再次地面临无助的选择。他不能这样,他不想打一辈子工。他要考上大学,他要作成功的人,他要去大城市发展,他要逃离这片贫瘠的土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