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发生在金鱼身上令我惊奇令我感动的一幕,多年来,不时的萦绕上我的心头,每次我都会呆呆地沉思一会儿,感慨一回。可能有人会问:是怎样的一幕,会令你以至于如此?不妨讲出来我们听听。我曾经把这一真实所见讲给少数人听过,然而,听者皆都无语,心中有无感想我不清楚,我想或许有吧,因为他们无语吗。
17年夏,我们家回迁到新落成的楼房新居,那是三室两厅百十平方米的套间,我找木瓦匠在厅内靠近门口处做了个鞋柜,高一米多正面突出墙壁约20公分,为了不使鞋柜上面有空闲感,也为了增加点日常生活中的情趣,我订做了一个长80公分、宽20公分、高60公分的鱼缸,放在鞋柜上面。放好了水便买了5条金鱼放进鱼缸里,闲暇时,我便在鱼缸前欣赏金鱼婀娜的泳姿。鱼缸增加了室内布置的协调美和视觉美,赏鱼也乐在其中了。
几天后,5条金鱼全都游到水面,鱼嘴喁喁,这是缸内缺氧现象,同时发现其中一条金鱼身体有些倾斜,游动起来也不像那几条金鱼那样轻松自如“哦,它来病了!”我便给鱼缸换了一部分新水,以便增加缸内的氧含量。
第二天,我把注意力放到病鱼身上,发现它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因为它身体的倾斜度比昨天大了点儿,且不像正常鱼那样慢慢游动,而是静止一会儿后费力地扭动两下身体前行一点。令人惊奇的是,有一条稍小的金鱼紧贴在病鱼身体倾斜方向稍下一点儿,用身体支撑着病鱼。当病鱼扭动时,那条支撑鱼便轻摆尾部与病鱼保持同步,观察的那段时间里,两鱼始终如此。蓦然间我似有领悟,“啊,这条鱼是在有意识的挽救同伴。”想到这我便俯身仔细观察……好长时间一直如此。至此我已清晰地意识到支撑鱼这有意识的行为,它在向生病的同伴儿伸出援手,它在挽救同伴儿,但我却不愿相信,理由是这种低等生物怎能有这样刻意的意识?也许是一种偶然现象吧,等明天观察观察再做结论吧。

夜半起床如厕,顺便凑近鱼缸观察,三条正常鱼浮在水面不动,看样子像似睡着了。(鱼类也睡觉)病鱼和援手鱼却降到了鱼缸中部,头部朝东距缸壁约15公分,病鱼眼不动,呼吸缓慢,援手鱼的眼睛却不时的动一下,看来它没睡,身体还是支撑着病鱼。已是在明显不过了。援手鱼忍受着缺氧,在努力地挽救同伴。看来我低估了这种低等生物。我心有明显的感动,下意识的用钦佩的目光看着援手鱼,脸上泛出一丝赞许的笑意。我也想挽救病鱼,添了点新水后,就回床续觉了,想来这也是 我仅能做的了。
第三天,正常鱼如前。病鱼和援手鱼又向前一点,但仍在鱼缸中部,病鱼呼吸微弱,看来为时不多了,援手鱼依然用身体支撑着同伴儿没有放弃。
第四天早晨,正常鱼在水面喁喁,轻慢悠闲地游动;病鱼和援手鱼仍在原来的位置,偶见病鱼鳃动,看样子已经是生命垂危了。援手鱼紧贴着它支撑着它,仍然没有放弃同伴。我又加了点水工作去了。
下班后,我进屋先去看鱼,因为援手鱼的行为已经牵动了我的心。四条鱼在水面如常游动,病鱼平翻在鱼缸中部,头和尾呈下沉状——它死了。我没有马上捞出死鱼,而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援手鱼,我相信它是在同伴的最后一刻才放弃的,我站在鱼缸前陷入沉思……
在连续几天的观察中,我清晰地意识到援手鱼的表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从始至终都在努力地挽救同伴,是一种有意识的刻意行为。如果不是这样,它又怎会从始至终忍受缺氧带给它的痛苦,(我用人类的语言表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认为鱼和人缺氧的感受一定是相同的——窒息感。)而不离不弃地努力挽救自己的同伴儿呢!我猜想,鱼生病后身体会失去平衡,一旦翻转可能会很快死亡,因为它们身体内部的构造不适合不正常体姿的呼吸吐纳,鱼自身一定知道这一点。援手鱼为了不让自己的同伴很快地死去便去支撑它,用人类的语言说,它向同伴付出了同情和爱心,尽管它最终没能挽救同伴的生命,但由于它的付出,至少多挽留了同伴几天,它尽力了!我没学有关鱼类的专业知识,也不知道我的猜想是否有道理。或许鱼类有它们自己的“语言”,援手鱼鼓励同伴坚持住活下去的信息一定能传递给病鱼,病鱼也一定能感知的,因为它们也有脑,不然,根据经验半天就会死的病鱼却多活了好几天的现象就无法解释。
我感情极投入地盯看着援手鱼,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刻我把援手鱼人格化了,而且很真切,我觉得它很了不起,很伟大。它夹在正常鱼的中间,和它们一样平静地游动着呼吸着,没有人类那种因做了点好事的那种张扬,很朴质,像个无名英雄。

当时我想到了成语“相濡与沫”,原来我认为那不过是鱼类随机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而人类刻意地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夫妻间至真至诚的感情而已。现在我不这样看了,我相信那是鱼有意识的行为。
我还联想到人类亲人间因利益而产生矛盾后的绝情;想到人类朋友间因利益失衡后的反目成仇;想到人类有人发生危难,有些人因与其素不相识所表现的无动于衷,甚或是冷漠……这些人的表现与援手鱼比起来反而渺小了。我这样说绝无造作之意,而是发自内心真切的意识,因为当时我已不自觉的把援手鱼人格化了嘛。
看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两眼竟不自觉地噙了两点泪花,我被援手鱼感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