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寒暑平 昼夜均 丰收同庆

作者: 岚源 | 来源:发表于2021-09-23 16:27 被阅读0次

    文/岚源

            仲秋时节,一场淅淅沥沥的雨过后,天地间又多了几分凉意。季节的脚步不疾不徐,向着成熟渐次迈进,又一个丰稔的收获季在向人们轻轻招手。

            刚过中秋团圆节,又逢秋分翩然至。中秋是农历秋三月的中点,秋分则是按节气划分的秋季的中点,可谓“平分秋色”。秋分为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节气,每年9月22日、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当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在这天24小时昼夜平分,各12小时;而在北极点(北纬90°)与南极点(南纬90°)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日甚一日,而南半球则相反,各地昼长夜短。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 · 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这里,“秋分”意思有二:一是昼夜时间均等,二是气候由热转凉,算是一个分界点。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一次次降水,气温也渐次下降,正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在古代,秋分还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今天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只不过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大煞风景,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了,秋分则成为季节的重要节点。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在此时节,大部分地区凉风习习、碧空万里、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气候宜人,呈现出了金秋独有的魅力。而在此之后,随着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比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也明显加快。正如农谚所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时令又逐渐向深秋季节迈进。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硕果摇枝,农作物也迎来了收获季。秋分之际,渭河川道的夏玉米进入了成熟期,农人又在为“三秋”(秋收、秋耕、秋播)劳作开始做准备。金黄的玉米棒子在金色的秋阳下露出了笑脸,等待着农人将其一个个掰下、运回,变成农家屋檐下金灿灿的“玉米串子”和平房顶上黄澄澄的“棒子”,最终堆积成沉甸甸的收获。

            秋分是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余气,故多见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要防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故而在精神调养方面,宜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此外,秋分后,天气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故而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中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正是进行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所以,可多参与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或打太极拳、练健身操等。

            2018年,我国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时间定为每年秋分。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让广大农民群众同庆丰收。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是“庆丰收 感党恩”,千里沃野金灿灿,大江南北庆丰收,亿万农民庆祝丰收硕果、分享丰收喜悦,全国人民祈愿五谷丰登、祈福国泰民安。且看,果园里硕果摇枝,良田间金浪翻涌,北方玉米咧嘴笑,南国水乡稻飘香,一幅普天同庆的丰收画卷在广袤原野间徐徐展开,也让秋分更多了一抹喜庆的亮丽色彩。

            岁月流转,四季轮回,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秋分也赋予我们深刻的意蕴,让我们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收获更多的感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分:寒暑平 昼夜均 丰收同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jo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