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章。
先生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力。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间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
黄诚甫,王阳明的学生。他问:“孔子问子贡跟颜回对比谁更厉害”那一章的理解。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而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强一点呢?愈,是胜过的意思。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回复说:“我怎么能跟颜回比呢?颜回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确实不如他啊,我认可你所说的,你确实不如他。”
这里的关键是孔子是否认同子贡的说法,在自知之明上,孔子是认同的,但是在闻一知十与闻一知二的对比上就未必了。孔子曾经跟子贡有过见识的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对子贡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因为多学才懂得多吗?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继续说:“肯定不是啊,那是我一以贯之啊。”因此,孔子并不是要赞许子贡关于见识多寡的评判。
王阳明说:“子贡勤奋好学,见多识广,但只是在见闻上用功。颜回则是在内心上用功。所以圣人用谈话的方式来启发他,但是子贡的回答,只是限于见闻上。所以孔子是在感慨叹息,没有赞许。”
【“颜子不迁怒,不二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颜回在心里下功夫主要体现在“不迁怒”和“不二过”,这都是达到未发之中的境界才能做到啊。
“不迁怒”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因为自己的事迁怒于外在事物或者人。比如我们自己把事情弄砸了,不仅自己生气,回家还乱砸东西,还泄愤到家人身上,这就是迁怒于人。《中庸》说致中和,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就是我们能良好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看上去容易实际上很难,这需要心性的修养。
“不二过”就是犯过的错误,下次不再犯。比如说我们知道贪婪不好,在一件事上栽了跟头,以为自己记住了,实际上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又会犯同样的毛病。我们通常只是记住了同样的事情,但是没有反思贪心本身的问题。这就是外在格物和内在格物的本质区别。我们想从外界的见闻上获取进步,只是表层的进步,只有从内在把毛病连根拔除,才能获取实质的进步,才能真正做到不二过。不返工,就是最高的效率;不退步,就是最快的进步。
就像之前王阳明说的,学习不只是为了知识,本质上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孔子跟子贡的对话,以及王阳明的解释,让我们理解内心上的用功才是真正在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