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叫车的时候,一如既往地打开滴滴,上了车之后司机全程开怼滴滴绑架司机和乘客,据说滴滴最近对司机征收2000块的保证金,保证不在其他平台上跑单。司机师傅说随时准备卸掉滴滴转战美团。
出行领域的生态平衡,来源于乘客和司机两端,只有双方对于服务、价格都满意的情况下,平台才能得以维系。在谈论滴滴的出行市场会被被侵吞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出行领域主要的参与者,和各自的特性。
用户端有几种,基本上按照叫车的频率和叫车的类型做大致划分:
专车用户:稳定的专车用户常年只打专车,只有在没车的时候才会叫快车。通常为高端用户,或公司提供打车报销的用户。但此类用户仍较为小众,集中在一线和1.5线城市。
快车用户:快车应该是代替出租车更多的场景,考虑到使用快车的价格和出租车相似,而中国出租车服务又以脏破乱为代表,很大一部分原先出行使用出租车的乘客转移到快车。但中国整体,使用出租车的场景更多是偶发性需求,或者紧急需求。快车不具备专车那样稳定的小众客户源,需求分散,受众面广。
顺风车用户:顺风车一直是一个热点,也是实际解决出行的方案之一,几年前滴滴刚出来的时候,经常看到文章提示读者如何占顺风车的便宜,用低廉的价格获得远远高于挤地铁的体验。顺风车面临的用户范围更广,很多用户愿意把顺风车当做地铁,或者公交车的替代(当京沪深地铁涨价,坐地铁也要5~10块,而顺风车一般15~30),用户愿意为舒适的体验支付溢价,反应的是广义上的消费升级。
数据显示,2017年网约车整体用户约为2.36亿人,2017年以16%的速度增长,远低于2016年下半年近40%的速度,可以说,专车和快车的用户增长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传统使用出租车的用户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打车到叫车的行为转变。
未来出行市场主要的增量来源,应当是更广义范围的消费升级。过去两年消费升级反应在出行领域,是一部分原来使用地铁/公交的乘客,在公关交通不能access到的地方,或者紧急情况,使用了比出租车更便宜的快车。但这部分乘客的消费水平有限,不能指望他们对网约车的需求从偶发性转变为普遍性。
另一个维度可以从司机端展开,也即该细分车型,有无足够的司机在跑单并愿意接单。 在中国主要是全职司机和兼职司机,这两类司机的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一周有单量要求,对于平台费和有无拿到奖金极为敏感。
综合以上,再来看美团入局出行。可以说,美团进入出行领域的作风,和他们当年在外卖市场的打法如出一辙。
用疯狂的补贴冷启动,获得第一批用户;再通过细致而全面的地推,全面铺开线下门店,确保平台上有足够的外卖供给量,两者结合才能保证美团外卖的扩张和日单量的稳定持续。
在外卖这件事上,美团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用户端的补贴大家都相近的时候,差距更大的往往会反映到地推和运营商。目前美团进入打车领域也是如出一辙的思路,重视打通司机关,不惜用200%的超额补贴,零佣金鼓励司机使用。
然而,不用于外卖的是,外卖模式下,传统的餐厅从线下转到线上,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出行领域,使用美团打车的司机,很多是不够格在滴滴上跑单,或者原本的滴滴司机,转到美团,更多情况下是同时装几个APP的司机。对于出行领域,平台转变对于司机端极为容易。
这也是打车领域不具备足够高的防御性的根本原因,司机转换平台的成本低,完全可以根据理性转变决策。原先出行领域没有破局者参与,是因为滴滴一家独大后,难以有哪一方有足够大的流量,enable一个广被使用的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合并后,给很多人造成了互联网一家独大赢着通吃的局面。而后来的神州专车,又长期驻扎细分领域,没有在广义的市场上跟滴滴作战,养大了滴滴的市场。
只要掌握流量入口,同时具备足够的技术匹配能力和运营支撑,任何一家平台商都可以进入出行领域。美团能做,饿了么也能做,反正都是以极轻资产的模式进入,投入以补贴、广告宣传为主,跟本质上饿了么和美团打外卖市场没有区别。
再往外延伸,掌握用户重要流量入口的软件还有:
地图APP: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
旅行APP:携程,去哪儿,航旅纵横
工具类APP:支付宝链接了滴滴
社交APP:微信链接了滴滴
电商APP:淘宝已介入旅行领域,买了旅行套餐后,又有很多人在淘宝上买接机送机,未来介入打车也是可能的。
提供相似解决方案的上下游企业:最后一公里物流的点我达、达达,摩拜单车。
以去哪儿以接机送机为例,此类软件航旅纵横也有尝试,其优势在于掌握用户的出行信息,并可以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接送机服务,变传统用户主动叫车为被动接受。
但目前去哪儿的接送机由于运营问题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反馈,笔者认为主要是去哪儿主营业务和打车业务差距太大,不具备信息高效匹配,实现运营效率最大化的能力。
高德入局,表面上看起来令人惊叹,背后的逻辑其实说得通。高德、百度地图这类地图软件,一方面以APP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出行信息,另一方面,也借助APP搜集用户的数据。之所以高德和百度能够提供预计到达时间、判断堵车与否,依据都是他们装了一个APP在用户手机上,根据用户的速度判断是否堵车。
从用户数据的掌握角度上,高德和百度地图显著优于滴滴。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系统,从用户使用地图的时间、方位等方面做出精准分析。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使用地图的场景是在出行的前一个小时/前一天。现在两者都提供了精准预测出行的服务,我可以在晚上选择明天下午出行看拥堵情况。基于此,高德完全可以就用户的出行行为进行精准预测。
在精准把握用户出行预测的基础上,高德有足够的数据做信息匹配。相比较滴滴打车这种需要我发布顺风车需求,平台匹配(我之前在云南一个人玩的时候有极高的拼车需求却根本没有人接单),高德能够以大数据的形式,对用户进行自动匹配,转变用户主动搜索,为被动接受。
打个比方,我今天早上打开地图搜索,晚上7点出发,从陆家嘴到机场要多久。高德告诉我这个时间段打车需要1个半小时,因为有更多用户跟我一样产生了搜索行为,可能是相似的时间段,高德可以立刻给我提供出行解决方案,是否要采用顺风车模式,到机场只需要40块钱。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德做顺风车的数据远远优于滴滴。主要问题就是实现上,以及能否真的实现匹配。目前高德只是为用户端提供了解决方案,并没有深入司机端,也不知道有没有司机真的愿意用高德软件做打车入口(涉及到运营和匹配的问题,参考去哪儿,高德很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关于很多人提到的利用顺风车做陌生人社交,我不是很认同的一点是,陌生人的社交本身具有极高的偶发性和目的性,一旦交易结束,往往就不会再有可持续性。以顺风车为例,一起拼车的人大家车上肯定会聊天,但是聊完天如何维持社交关系,有什么理由我一定要联系他,我是跟他加了微信聊,还是用高德软件聊,都很关键。如果是转换到加微信的情况,跟高德就没什么关系了吧。
下一篇文章再来说滴滴的破局思路。其实滴滴的优势非常多,笔者一向非常看好滴滴,只是看他怎么打,以及恰当的时机有无及时的举动了。
顺便透个底,想做出行的公司多了去了,远不只线上这几个零零星星的玩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