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作者: 晓文123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19:35 被阅读48次

近几年也看到了不少沟通类的书,如果你问我最喜欢那本?无疑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之一”。

因为非暴力沟能不仅仅在讲沟通之术,更是在传播“爱”的大道。

我们常常在说“敬天爱人”,如何做到呢?我们说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如何去“见”呢?《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拔开云雾见明月。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这好比是术,用这四招连接自己、他人、环境,在这样自我觉察的正念之中,才能让暴力退去,让爱自然流露。

下面我从以下几部分,来介绍本书:

一、什么是暴力?什么是非暴力?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什么?

暴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暴力,就是用武力给他人造成身体伤害;另一种暴力叫做隐蔽的暴力,就是造成别人的心理精神伤害。

隐蔽的暴力与身体相暴力相比,它的危害性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伤害性更大。

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要我们既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和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进一步促进相互理解和内心和谐。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二、生活中常见的暴力沟通(异化沟通)有哪些?

为什么我们明明是好心,说出来的话,却总是会伤害到别人?

因为我们在无意识见使用了异化沟通,也就是暴力沟通。常见的暴力沟通包括:道德评判、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或者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道德评判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但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进行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却会喜欢用“不得不”这个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变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强人所难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异化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异化沟通方式源自等级或专制社会。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下属。

三、非暴力的四个要素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就是让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能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去评判。

当我们表达中用“每次”“曾”这就是说观察的结果。如果用“总是”“从不”“经常”“很少”这些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就是评论。

例如: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这就是评论。如果说,哥哥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这就是观察。

感受:现实生活中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压抑了自己的感受。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但是感受和想法要进行区分。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想法。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需要: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间接上,表达了我们尚未被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实际上他渴望得到理解。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需要,比如:自由选择、言行一致、滋养身体、情意相通、相互依存。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行为。

请求: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而且这样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意识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使用抽象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请求他人采取具体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而且抽象的语言无法深化自我认识。我们很多时候只是说出自己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但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可能是两回事的时候,这时,我们就需要得到反馈。比如,追问一句,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

请求与命令要进行区分。听到命令时,人们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们,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会被看作是命令。当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和指责,那他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这也是命令。

四、怎样倾听自己和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一个人的需要,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遭遇他人痛苦的时候,我们常常着急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只会加深他人痛苦,让他人感觉不太舒服。

佛教有句格言,不要着急做什么,站在那里。

所以我们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去体会他人,这就需要倾听。

倾听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他人反馈,在提问之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

例如:我们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

我们可以说:“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指的哪件事?告诉我好吗?”

如果一个人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在给他人反馈的时候语气非常重要,一个人再听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暗含的批评和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在谈话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

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我们担心失去控制,而显得强硬的时候。

五、如何才算更好的爱自己?

负面的自我评价让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做一张椅子,如果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工具,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就会出现自我憎恶。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

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会引起羞愧和内疚。这个词就是“应该”。

我应该早点知道!我不应该做那件事!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他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无需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思考如何满足他。反之,如果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六、实践应用

22:30,接下晚自习的丫头回家,她问:“今天听写单词吗?”

“算了吧,真的很累,明天怎么样?”

她脸立刻拉的很长,各种不配合,我懒得解释,努力压抑坏情绪,尽量不发脾气。早早睡觉,一觉醒来,丫头依然是各种使性子……继续按住火气,直到她无尽打采的出门。我尝试用非暴力沟通来安抚自己。

链接自己:

观察:疲惫让我失去耐心,没有好好给她解释,为什么说好的事不能坚持。

感受:很累很累,只想睡觉,不想动一点点脑筋。

需求:丫头可以体谅我的中年不易,她可以再懂事点。

请求:在我累的时候,你可以自己管好自己,不要让我操心。

链接丫头:

观察:晚自习下了兴致不高,学习没有前段时间努力(和 玩),考试之后有点懈怠,潜意识里有点急。

感受:妈妈总是不尊重我的需求,总是言而无信。

需求:她希望通过我前段时间的督促,能找回学习状态。

她的请求:母亲的对她重视,尊重她的意见,给予她帮助。

解决方案:中午接丫头后进行非暴力沟通反馈。

“萌萌,妈妈最近一个周工作量翻倍,每天回到家感觉累的散架,所以对你没有耐心,也没有体谅你想把习学好的心情,是妈妈不对。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今天回家先给你听写一次,等周二我出差回家,我们就按原来的安排,每天听写可以吗?”

非暴力的核心是暴力退去之后,爱的浮现。


本书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倾听自己、抑制愤怒、表达感激……有兴趣的话,建议细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gn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