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村刘老太,操劳忙碌了一辈子,殚精竭虑,辛辛苦苦拉扯大了四儿两女。
好容易挨到,儿女都读完书,成家立业且都小有成就。老人家在左右村邻的羡慕声中如沐春风,渐渐舒展开半世愁苦的眉眼。
不幸的是,在本该安享晚年时,确诊了结肠癌晚期。几个子女轮流照护,无微不至。
可住了几天院,老太太死活不肯住了,倔扭着要回家,无论子女如何好言宽慰都不动容。拗不过老太,大家伙好生养护着老太回了家。
他们请我去劝老太,想让我说现在医疗发达,要积极乐观治疗之类的。
我知道劝说已没有多少意义,可不愿拂了大家殷切的希望,便去问老太太,怎么不想治啦。
老太太说“看惯了村里的山山水水,屋前屋后,住在医院里憋屈着,巴掌大的地方,活动不开”。
“小孩都大了,也都有自己的生活,一个个轮着在医院守着我,耽误大人上班,小娃娃上学,我住着心理不舒服”。
“我也这么大年岁了,现在走也不冤屈,可我不想在医院走,在自己家里走心理也皮实些”。
“其实我也知道没什么好弄得了,孩子们心理不治不踏实,我已经觉得知足了,这样在家呆着不花那冤枉钱,我老太婆已经足够了……”多明醒的老太太!
在生命终结的铜钟即将敲响时,人是有感知的,不是亲人或医务者能够隐瞒住的,这份觉知是天性,是自然而然的。
人在重大疾病的末期,应该要有自己的选择权,治或不治。
如能在意识清楚时,有勇气选择好自己的后路,这是多大的一份智慧。
就很欣赏琼瑶的发愿“绝不抢救,一切从简”……
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幸运,疾病突发时,患者就已经丧失了自主权,这份行使权便落在了最亲近人身上,或伴侣或子女。
这时候的选择,大多和老人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几乎都是权力行使者自身内在的投射。
有“请一定要尽力,请倾尽一切能力,我们会倾尽所有,绝不放弃”的决绝着。
他们害怕失去亲人的痛苦,害怕没有尽力而留下的遗憾,也害怕没有尽足孝心而留下的话柄,或者他们只是害怕面对那个没有尽力的自我。
他们选择积极抢救,胸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机,重症监护室……养护着病危。
有对长时间重疾,长时间拖延,长时间需要特护的推诿者。“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事实。
病者之前人品如何,对家庭的付出对家人的关心如何,尚且不论,单是长时间单方面‘掠获’就是一个消耗战。
无关道德,无关情感深浅,这注定是长时间难以维系的。
无论是金钱、情感还是理智的放弃,这是否又关系临终者的意愿呢。
最好的告别莫过于陪伴,以他自认为最好的方式,“送他走最后一程”。
之前朋友圈里说着一个“全球围观103岁老人自杀”的故事。
我觉得这是很美的故事,无关乎痛苦,无关乎道德,只关乎“自己的选择”,这是人最美好的告别。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