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过很多很多的书,但不是每一本书都能让我们有深刻的领悟,尽管如此,还是要一本一本的去读,一点一点的去领悟,期待突然的某一本书能给我们当头一棒的醒悟。
“压力”是每个人都会说出口的一个词,对每个人而言,它有着不同的意义,也有着不同的面对方式。对我而言,压力是工作挑战的时候,它是一种动力,激发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当压力是一种情感压迫的时候,它是可怕的猛兽,让我四处躲避。
一直都知道自己性格上有着某些缺陷,其中逃避情感的压力是惯用的技俩。面对这样的技俩,很多时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主动放弃,比如“我没办法”,“我解决不了”,我都能很清楚的感知到自己就是不想去面对那些情感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害怕和不相信自己能处理好。无意中看了这本《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突然被当头一棒的感觉,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尝试过转化思维模式去拥抱压力呢?”
这本书提醒我们:
1、你可以选择相信压力有害,也可以选择相信压力是资源和动力,前者会让你萎靡,后者会让你有力量。
2、当感受到压力时,学会对自己进行思维干预,告诉潜意识“我可以做到”。
3、改变思维模式的三步骤:承认压力的存在;欢迎压力,意识到它是对你在意事物的反应;运用压力给你的能量,而不是耗费它试图去管理压力。
4、这是一种成长型思维,人在诸多方面都可以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很丧的说,“好大压力啊”“我可能做不来”“这真的太糟糕了”,我们也许都没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并不能对解决压力有任何帮助,只会让我们陷入这样很丧的情绪困境里。如果转化一下思维,相信压力是一种资源,相信自我能解决这些压力,也许这并不一定会让我们马上把压力解决了,但是不是至少我们给自己创造了一种积极的能量场呢?相信也许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相信会给把我们带向好的结果;而不相信我们往往很容易不作为,往往结果就是不好的,那二者选其一,为什么不选择相信?
当我们处在很丧的环境时,我想我们肯定都会想过“世上没有人比我更倒霉了吧”。透过这本书,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孤立思维,意思是感觉到自己是特别的那一个,唯一的那一个。这种思维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常常出现过,比如情绪低落时,会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幸福;苦苦挣扎时,会觉得别人一定都比自己轻松。
孤立思维是一种基本的人性思维,别人的痛苦很少被我们看到,所以我们很轻易的得出结论,以为自己很孤独。这一错误的认知,往往会加剧我们面对问题时的孤独感。
当我们在压力下面对这样的孤独感的时候,可以做两件事去缓解:一提高对他人痛苦的认识,二对自己更加开放。前者多去看到别人的不易和辛苦,后者去寻找或者创造自己想要的支持性社群,比如处在职业迷茫期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即使没有在迷茫期的人一样辛苦不易,每个人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同时也要知道自己一定不是唯一处在迷茫期的人,去跟哪些同样需要支持和关怀的人链接起来,你们可以互相鼓励前行。
情绪低落时,提醒自己,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我感觉相同。
当事情不顺时,我会把困难视为所有人都会经理的生命的一部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出的“创造你想要的支持性社群”的观点,这不仅是帮助自己,也是帮助他人。有些人会认为“远离痛苦的人,别被周围有压力的人传染。别和他人分享压力,那样会成为别人的包袱”,作者认为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将自己与两个最重要的抗挫折资源隔绝了:了解痛苦中的自己并不孤单,你能帮助他人。
压力的社会本质,不是需要害怕东西。关怀创造韧性,无论利他行为是从痛苦中自我拯救,或仅仅是对他人痛苦的自然反应。对别人的苦难采取更富同情心的反应,能激发同理心,驱动助人行为,反过来也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更进一步,我们不必担心让外人看到我们正在挣扎的事实——尤其是需要他们支持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的透明是一份礼物,让别人感觉并不孤单,给他们机会体验照顾与友善的益处。
纵观全书,作者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压力,也告诉我们转化压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道理我们多少都听过,也都懂得,阅读完后还是感触很深:
1、道理都懂,我们为什么还是没有做到呢?如果以往的不相信并没有让我们过得更好,那我愿不愿意从现在开始尝试相信的方式呢?
2、我们总会感叹这个社会有着这样那样的冷漠,那我们是否又想过也许我们就是那些冷漠的帮凶呢?
最后,希望“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不要绑架了你我的思想,祝愿你,也祝愿我会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道理都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