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超级节点每天写1000字读书让生活美好
万卷好书123:什么样的魔力,让它的美超越了王者的天下?

万卷好书123:什么样的魔力,让它的美超越了王者的天下?

作者: 北京杜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14:06 被阅读58次

文/杜豆豆

《大美哉,我先秦散文》系列第二章 铜器铭文,2、什么样的魔力,让它的美超越了王者的天下?


1

依稀少年青涩时,特迷武侠古装片,尤其是英雄人物横眉一指气拔山河的豪迈,更是成了我膜拜的偶像。

不过,让年幼的我迷惑的是,但凡只要一提争夺霸主,似乎总是围着“中原”转,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为什么得了中原就能得天下呢?这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在《左传》里读到一段故事,启发了我。原文是这样的: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个故事大概讲的是:

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的戎人,打了胜仗后,得意洋洋地跑到周天子领地的洛水便,陈兵示威。周定王很恐慌,就派王孙满以慰问名义去探探虚实。

楚庄王傲得很,见面就问:“周天子的九鼎,到底有多大多重啊?

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乱,把鼎迁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今洛阳),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楚庄王一听,无言以对,啥话也没说,不久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这个典故,史称“问鼎中原”。楚庄王当然不纯粹是好奇九鼎的大小轻重,而是在旁敲侧击想夺权,争霸天下。

这九鼎,就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九鼎所在的中原,也就是“天下最中心的原野”。《尚书·愚公》把世界划分为“九州”。豫州(今河南)位居世界九州之首,故称中州,又称“中原”。

这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最早的出处。当然,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中原的确是得天下必争之地。从夏朝到民国,共有20多个朝代,300多个皇帝在中原建都或迁都到此。

禹贡九鼎,豫州为首

2

《史记·封禅书》中也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如此看来,夏王也好,大禹也罢,所铸造的九鼎上面主要还是鬼神图像。夏王把这些图像收归到九鼎上,就可以通过对这些图像实施巫术,来保护四海的臣民,这是夏王的天命使然。

所以,九鼎的魔力,不在鼎本身,而在其上的图像。

如果说大禹九鼎被视为神物,那么先秦后期的那些种类繁多的铜器,则已经成了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也称为“重器”

春秋战国时期,凡消灭一个国家,一定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以示权力的转移。当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长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纪念,就铸造一件青铜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郑州人民路和商城路交叉口旁的公园里,有一件方鼎的仿制雕塑。这尊方鼎,被称为杜岭方鼎。郭沫若曾题诗:“郑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中丁之所都。”中丁是商早期的王,这尊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可惜,没有看到有具体铭文的记录。

杜岭方鼎

我上中学时,历史课本中讲青铜器,有道必考题:“哪件青铜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答案是:司母戊大方鼎。现在,也被称为“后母戊鼎”。“后母戊”三个铭文,藏在鼎腹内壁。“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3

说起“后母戊鼎”,不得不说说那段感人的故事。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知道民国政府中央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实际上在1929年就开始了。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被迫中断了。但民间的挖掘并没有停止。

1939年,正是日本鬼子侵华的嚣张期。殷墟的发掘名声在外,自然逃不过鬼子的视野,侵华一开始,安阳就被鬼子占领了。

安阳武官村,有个年轻人叫吴培文,他的叔伯哥哥吴希增有天在自家祖坟地探宝,发现地下有坚硬的大件东西,找了40多个村民挖了3个晚上,抬上来一看,发现是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一个连耳高133厘米的大方鼎。不用说,这一看就是个超级宝物啊!

村民们担心被鬼子发现,就把这个大鼎埋到了吴培文家的院子里。老话说的透,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地球上,就有些损人不利己的卖国贼,颠颠地跑去把消息报告给了鬼子。鬼子到了吴培文家,转了一圈没搜着,村民们的心却提了个老高。这要老留着,还不把全村人的命都搭进去?不行,赶紧出手。

于是,他们找了个北平的大古董商来看货。价钱谈好了,20万大洋。可这玩意儿太大,运不出去,这可咋办?古董商说,要不这样,把这鼎分割了,切成块装箱子里。

村民们找来了工具,开始锯的锯,砸的砸。可吴培文这心里疼呀。这可是国宝,自己家祖坟下埋了3000多年,毁在自己手里,这不是作孽嘛!黄泉下的先祖还不把自己给骂死?缺德呀!不行,不能砸,要好好保护起来。

于是,他让大伙儿把大鼎重新埋好。鬼子100多号人第二次来,没搜到。吴培文连夜转移了一次,鬼子又来了三辆大卡车,这第三次还是无功而返。

不搜到宝物,鬼子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吴培文干脆花了20大洋,到古玩商那里买了个青铜赝品藏到自己的炕洞里。鬼子第四次来,抢走了那个赝品。但很快,鬼子发现不对,又开始对吴培文跟踪和搜捕。吴培文只好将大鼎托付家人,深埋到吴家大院东屋,自己远走他乡,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去。

后母戊鼎

4

这个大鼎,就是名震中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

这之后,后母戊鼎几度辗转,终于在1948年被收到了中央博物院,首次在南京展出时,蒋介石还亲临参观,一时轰动海内外。据说当时国民党撤往台湾时,曾意图带走大鼎,后被解放军拦下。1959年,最终被收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成为镇国之宝。

后来,我曾专门跑到国家博物馆,只为看一眼这尊大鼎。它就被放置在国家博物馆古代青铜器馆的正中心,硕大威猛,霸气十足。

你看它,立耳方腹,四足中空,纹饰精美,气势恢宏。四面有饕餮,扉棱缀牛首,耳上龙虎含人头,侧有鱼纹相配,鼎足刻三道兽面弦纹。

讲解员介绍说,它重达800多公斤,鼎身和鼎足都是整体铸成,而且铜锡铅比例得当,这等复杂工艺,即使是现代人,也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据说,鼎耳上那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人头的图案,正是后来“二龙戏珠”的原型。有人推测,这虎口里的人头,可能表示的是行巫术占卜的贞人,把头伸进了龙虎口中,以显示自己通神的法力,使百姓臣服。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张2005年吴培文抚摸后母戊鼎的照片。根据现场报道,83岁的吴培文颤抖着说:“保护它,是我一生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看到这句,我忍不住泪盈眼眶。

吴培文抚摸后母戊鼎

84岁的冬天,吴培文没有遗憾地长辞人世。如果没有吴培文,或许这件国宝还深埋地下,或者已被古董商碎片贩卖,也可能早已被鬼子卷走,流落海外。

人固有一死,能说出做了一件对人类有价值事情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王者一代又一代,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然而,文化的美,却仿佛那巍峨连绵的山,以它特殊的魔力,持久流传。

(未完待续)

明天预告《大美哉,我先秦散文》系列第二章 铜器铭文3、它虽寥寥数语,身价却比《尚书》还贵重

原创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欢迎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

有简友发信,希望能一起读书互助进步,为此,我建了个“万卷好书读书会”的群。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分享文章中所列书目的电子书,共同切磋,交流读书心得,写读书笔记,以文会友,自由点赞支持。因精力时间有限,只建一个群,群满即止。目前已超过100人,需要群主发邀请才能进,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邀您入群。

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卷好书123:什么样的魔力,让它的美超越了王者的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zd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