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两个案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一则是北京西城人民法院宣判一起校园欺凌案。五名未成年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还有一则是“郑州电梯抽烟气死案”。今年5月2日上午,河南郑州医生杨欢(化名)在电梯内劝阻一位老人吸烟,老人不听,并情绪激动与杨发生争执,争执中老人突发心脏病去世。老人家属将杨欢告上法庭,要求40余万赔偿,一审中法院判杨欢与老人的死亡无因果关系,但奇葩地要求杨欢向老人家属补偿1.5万。老人家属不满判决,继续上诉,二审中法官提出证据不足,还需调取其他证据,所以没有当庭判决。此案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双方当事人也因此成为焦点。杨欢告诉记者,监控会还原真相,当时也不是跟老人争执,而是辩论,围绕吸烟和二手烟的危害这个话题讲道理。
两起案件,一喜一悲,都是法治中国的标志性案件,虽然“郑州电梯抽烟气死案”最终还没有判决,但是从已经做出的荒唐判决看,已经显示出当年“南京彭宇案”的效力,大家开始小心的闭嘴,不要路见不平一声吼,你连辩论是非曲直的能力估计已经到了被剥夺的时候。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可是法官的素质真的让人堪忧,北京西城法院的校园欺凌案判决,让校园安全有了一丝正义判例,带来一点理性主义。如果都能如北京西城法官这样敢于担责判决,法律的正义性才能得到彰显。
有法律专家认为,近年来“责任”一词在泛化,比如朋友在自己家里自杀,自己承担责任;一起去骑行的成员喝酒车祸死了,组织骑行的要承担责任等等。从法律术语向生活退化,也可以说是法律术语变得口语化。
但生活与法律中,责任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
但是在法律上责任虽然与生活中的责任写法一样,但意思差别却很大。法律上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等,总体看是一种基于义务违反,承受的不利益的后果。
因此法律上的责任与生活中的责任有明确区别,不能过于泛化。否则就意味着义务的扩大与责任的扩大,从法律直接到生活普通行为的过度。通常产生法律上的责任要有在先的义务——基于法律规定或者约定,而不能是为了特定目的,随意构造出来的。
劝阻抽烟和不听劝阻都是生活责任,因为劝阻而被气死没有必然关系,只能归于自身身体原因,比如老人有心脏病。一个道德教化都被荒唐判决阻止,当年彭宇扶老人却被要求赔偿医药费后,再有老人跌倒从此以后没人敢扶的奇葩事就不断发生。将来是不是老师批评学生,学生也能生气生病就找老师,言必称是被老师批评气病?宿迁文明20条,有很多志愿者主要靠劝导大家遵守,是不是今后不容许文明劝导?
用法律判决吓阻校园欺凌,让法律责任的威严得以彰显,让法治素养践行在校园,我们的法治国家建设才能起步。
看看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新加坡是如何把道德教化和严格执法有机结合的!一个有分寸的正义判决蕴藏着极大的社会效仿价值,相信北京西城校园欺凌案和“郑州电梯抽烟气死案”还会有一波又一波的舆论发酵,但是,不变的是人心,是非善恶,常识判断,有时候甚至小孩子都知道的结论,却让南京和郑州的法官糊涂了,最好学学北京西城的法官!
依法治国,从常识判断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