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学数学
【小数课程在路上】解决问题再思考

【小数课程在路上】解决问题再思考

作者: 温州王晓锋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15:07 被阅读4次

    最近新学习的“还有几人没来?”及“多/少做了几个?”两种解决问题题型问题很大,前者考察的是对无关信息的排除,后者考察的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在原有的解决问题课程系统内,仍把重心放在了对“方格图”结构的建立上,因此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在“还有几人没来?”这类问题中,因为干扰信息的加入,暴露出孩子们在题目信息上的理解障碍,不少孩子解释不了“先游走6条,再游走5条”这样的信息和“一共游走了几条?”这样的问题,而一旦对这些信息和问题本身不理解,自然无法做到区分哪条信息上不相干的,是多余信息。

    而在之前的问题里,因为没有不相干信息,孩子们拿到数字就加加减减,稍加熟悉加减模式,算式就不会出问题,理解中的问题便被掩盖起来了。

    出现这样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困难该如何解决?课堂上增加对情境的讨论和解释是一方面,但是只能解决具体的某一个情境,无法解决情境理解困难的根本原因。孩子们丰富的生活,接触大量的精彩故事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从小读了大量绘本的孩子就不存在情境理解上的困难)。

    而在“多/少做了几个”这类问题中,缺少了对多几个和少几个问题本质的探讨,特别是“A比B多几个”就是“B比A少几个”这两个问题的沟通。当然,做为理解这个问题的工具来说,“方格图”仍然是首选,具有很多的优势。

    唯“方格图”是应用过度了,而把“方格图”去掉更是矫枉过正了。在这里,解决问题课程应该做出一个重大的调整,即将类似“方格图”这样的结构图从比算式还要重要的地位降下来,放在“工具”的地位上。

    也就是说,“方格图”这样的结构图在某一类型问题刚刚出现时,应该作为理解和建立模型的重要工具,每个孩子都必须掌握。但在孩子们足够熟悉之后,在确认已掌握之后,应该内化,成为一个隐性的工具,在之后遇到这类问题上,直接可以用算式求解,而不必每次都画出“方格图”。

    如此才是一个阶段性的进阶解决问题学习过程,而不会让“方格图”拖累孩子,甚至干扰孩子们对整个问题模型的内化。

    解决问题子课程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方面,保持清醒的头脑前进,随时迎接对课程做出的重大修改,只为了让解决问题不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永远的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数课程在路上】解决问题再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zq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