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这到底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时空?一大批光芒四射的文化巨人不约而同降临人间。
他们中老子最年长,比释迦牟尼大几岁,孔子比释迦牟尼小15岁,这是儒释道三家的创始人。
孔子去世10年以后,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贤”。
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
在那么漫长的人类历史上,这些文化巨人几乎同时出现在世界的不同地方,仿佛是一群文化使者,一起接到了指令,彼此在云端别过,分赴凡间传播文化。这一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轴心时代。
让我们把视线投向那位年长者:那一天,年迈的老子骑了一条青牛,背了一只布口袋,要过函谷关。
老子出函谷关函谷关关令叫尹喜,是一个文化爱好者,知道老子,便向老子提出一个要求:过关可以,但是要留下一篇文章来。老子知道这是准许过关的条件,就坐下来写了五千字,交与尹喜。这便是旷古奇书《道德经》。
鲁迅在《出关》一文当中写到,尹喜收下了这五千字,还付给老子15个馒头作为稿费,老子再三道谢,这当然是鲁迅幽默的想象了。但是鲁迅对老子出关以后的图景的描写却很有意思:
尹喜从窗口看去,白发、青牛、黄衣服、布口袋,一下子进入灰色的尘土里边,很快什么也看不见了。老人家怎么样了呢?司马迁写到:莫知其所终。老子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去向成了一个千年之谜。但他留给后世的是千年不衰的精神宝藏。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且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老子》。纽约时报报导,在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写作人评选中,老子排名第一。在世界被公认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老子》这本书几乎每家一册,这个比例远远地高出老子的家乡中国。
《道德经》只有五千字,真真是字字珠玑,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它是高深的学问,但其通俗的哲理,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就有53个。
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金玉满堂、功成身退、宠辱若惊、自知之明、大器晚成、知足常乐、出生入死、祸福相依、根深蒂固、以德报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得寸进尺、小国寡民、鸡犬相闻、安居乐业......
一一数来,如此熟悉,这不仅是成语,更是我们奉为座右铭的人生信条和哲理。其实我们可能不会背诵《道德经》,可能没有看过《道德经》,可能不理解《道德经》,但是《道德经》却早已植入我们的基因,融入我们的血液。
原来《道德经》原来一直都在我们身边。那位千年前消失在函谷关外的智者,也根本不曾离开,他融入了中华大地,滋养了这个能够深思熟虑,参透万象的伟大民族。
天人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