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散文杂文随笔精选录
北去镇江继扬州 之四:扬州博览

北去镇江继扬州 之四:扬州博览

作者: 徐小多杭州 | 来源:发表于2023-08-07 10:13 被阅读0次

    扬州博物馆是我生出来那年建立的,现在叫扬州双博馆,有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新馆两大部分。

    馆内8个展厅,《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书画厅》《国宝厅》《古代艺术厅》《中国雕版印刷展厅》《扬州雕版印刷展厅》《特展厅》和《现代艺术馆》。

    展览馆本意是兜底把扬州的地方历史文化和中国雕版印刷发展史无论巨细的展示出来,可是因为力争包罗万象,让我们目不暇接,反而摸不清究竟,淡化了主次,很像以前逛百货公司,一大圈子下来,临了提着一袋家门口就可以买到的酱油回了家。

    既然来了,好歹总要通览一下。顺着展馆提示的路径走,权作每天远动锻炼。

    我有一位从事了长年古物件修复的朋友。他多年前曾经耐心的教诲过我这个“文物小白”。他说,如果你喜欢某一件物品,那就不要在意它是不是古董,因为满足你的喜欢是最重要的。至于要客观评价任何一件古物是否有价值,只需从三个方面去鉴定。首先是“质”。千年的桥梁是当不来古董的,质太次。其次是“工”。人类的智慧和技艺可以让同一“质”发生天壤之别。同重量的金块无法和金精美的金饰品相提并论。最后是“代”。年代久远的,也就意味着能保存下来的稀缺。“物以稀为贵”。

    我妻还着重提醒,这里14万余件的馆藏中,唯有镇馆之宝必须去看看,不然白来了:一件禁止出境的国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这件梅瓶是“元代景德镇窑的产品,高43.5cm,口径5.5cm,底径14cm,最大腹径25.3cm,梅瓶口小,颈短,肩丰。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通体施霁蓝釉,云龙与宝珠施青白釉”。主纹饰是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像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工艺反映了元代景德镇窑的最高烧造水平。

    这件文物单独放置在200平方米的展厅里,重重防护,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不过我妻说,以前是可以近距离观看的。讲解员说:一般人对这只瓶子有这种极高待遇会感到不解,但具有一定文物知识的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恰恰是没有“具有一定文物知识的人”。按照朋友“质、工、代”的公式套,好像除了“代”,也没什么稀罕。这“梅瓶”还不如我当年获全省演讲比赛一等奖的那只现代“梅瓶”更有实际意义。

    不过,捆绑在镇国之宝身上的故事还是很有趣的,尤其是结局像是一帮蠢蛋在接力跑。

    这件梅瓶是扬州一户朱姓普通人家传了六百余年的东西。据说(又是“据说”)他祖上是在朝廷做官的。不知通过了什么渠道,当官的祖上得到了这只在当时也是珍品的梅瓶。知道是好东西,所以当官的祖上特意关照后代,一定要小心珍藏。后代遵嘱保管几百年,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根据当时情势,第一个聪明人诞生了。为了保护梅瓶,“聪明”的朱家后代干脆用黑墨汁把瓶子涂成黑的破陶罐模样,藏于床下,躲过一劫。到了70年代,唐山地震了,朱家后人中第二个聪明人叫立恒的,“一不做二不休”怕宝贝损毁,干脆以18元卖给了有专业保管技术的扬州文物商店。

    第三个聪明人是个集体,扬州文物商店草率断定这是件清代瓷瓶,不值多少钱,就随意存放在一个角落里。一直到了有位真正的聪明人、上海外贸公司懂文物的职员出差来扬州,见到梅瓶,大惊失色,认为梅瓶的年代要往前推几百年,而且这梅瓶绝对是稀世珍品。

    这下动静大了。故宫的冯先铭先生和南京博物院的王志敏先生受邀前来,反复鉴定,一致确定此瓶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终于,这只梅瓶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宝级文物,并于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终身剥夺了申领出国年的可能。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迄今全世界仅存三件:一件收藏于法国集美博物馆,有烧制时就有明显瑕疵;一件收藏于北京颐和园,瓶身有明显裂隙。扬州这件可谓举世无双。听说最后一个聪明人是法国人,愿意出50亿求购,不知真假,也不知是人民币还是其他币种。

    找了个餐厅吃了中饭,也带便休息一下,下午转战汉陵苑。

    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在扬州大明寺以东2公里处,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的墓葬。不过,陵墓原在高邮市天山镇的神居山。这里仿制了高邮天山汉墓的模样,然后将出土的棺椁等文物从高邮整体搬迁而来的。相对蔚为壮观的“黄肠题凑”木椁,这里展示的仿制品金缕玉衣没有太大意思,而“黄肠题凑”木椁有大学问。

    “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的称呼。始见《汉书霍光传》,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可见,“黄肠”是墓葬的材料和颜色,指去皮的黄心柏木。黄,指木色。肠,指去皮存内心。“题凑”是墓葬的形式和结构,把“黄肠”齐头内向,与同侧椁室壁板垂直方向层层平铺、叠垒。题,本意是脸,引申为“头”。凑,本意是“聚”。

    这是古代帝王葬制享有的最高规格。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这里展示的是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一个墓葬两个编号夫妻合葬)墓。1979年发掘于神居山,当时确定为一号西汉墓葬。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要大18倍。考古开掘自然不输外科手术的科学和仔细,尤其是拆开、迁徙、复位更是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因为“黄肠”不是规格相同的,而是粗细不等。“题凑”在前期尚不用榫卯,但以后使用榫卯,根据“黄肠”体量和位置,各种榫卯就有不下二十种结构。如果前期不做细致备注,只要错一处,“黄肠题凑”就不可能重新复原。

    在此,我有个建议。我不太主张参观汉广陵王墓博物馆,起码在夏天。可能是为了恒温,地下展馆又闷又热又潮,而且有股浓重的怪味,让人喉咙发痒。加之为了营造墓穴氛围,灯光阴森,想仔细观看“黄肠题凑”不太现实,倒像进了“密室逃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去镇江继扬州 之四:扬州博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hg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