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人物娱乐圈
秦观:作为苏东坡的弟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秦观:作为苏东坡的弟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作者: 麦大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1-06 10:28 被阅读17次

     文/麦大人

    01

    但愿一识苏徐州

    1069年,王安石上台后,启动了著名的“熙宁变法”。

    这是一场主要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危机为目的革新运动,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历时16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但由于在推行过程中的不良运作,激起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其结局也随着宋神宗的去世而告终。

    伴随变法而来的,是新旧两派的党争运动,一边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另一边是以司马光领衔的保守派。

    两派人士政见不合,互相倾轧,势同水火,不相往来。

    其中在保守派里有一个大文豪,他不是别人,正是名冠天下的文坛领袖苏轼。

    其实,大才子苏轼并非觉得变法不好,只是他认为变革方式可以温和一些,不那么激进,这样或可以争取更多人的支持。

    由于王安石的性格弱点,做事过于偏激,心里就容不下异己。

    他似乎没考虑那么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凡是反对变法的人,一律踢出朝堂,不是革职,就是流放。

    我们的苏轼同学,想尽快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主动请求外放,到地方上去为民谋利。

    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职,他性格豪放,喜欢结交朋友,没事就到附近的景区游山玩水。

    一次,苏子和好友孙觉决定到风光绮丽的扬州游玩。

    而就在离扬州不远的高邮,有一个30岁的中年士子刚参加完科举考试,带着沮丧的心情在家疗伤。

    当他得知苏轼来扬州的消息后,不禁喜出望外,遂萌生了想去拜苏东坡为师的想法。

    这时的苏轼已经名满天下,堪称泰山北斗,于是士子写诗向苏子致意: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

    灵机一动,他就请人写了推荐信,提前模仿苏轼的书法,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当苏东坡和朋友正玩得尽兴,不料发现寺庙墙壁上洋洋洒洒地写了一首诗,不由得驻足欣赏起来。

     可是看到最后,落款居然是“苏东坡”,他着实吓了一大跳,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不记得自己曾经来过这儿。

    这时,孙觉拿出推荐信,苏轼看了方才明白过来:在寺壁上写诗的人,肯定是这小子!

    苏轼口中的这小子,不是别人,正是那个落魄士子秦观。

    此时躲在一旁的秦观,奉上准备已久的《黄楼赋》,苏子读罢,大嘉赞赏了一句:“你有屈原、宋玉的才情啊!”

    这一招出其不意,苏轼心情大好,于是欣然接纳他为弟子,秦观有了苏轼的背书,一时之间名声大噪。

    后来,秦观通过勤学苦练,成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02

    韶华不为少年留

    1049年,距离北宋建国已将近百年。

    在江苏高邮这个地方,有一户地主家里,又添了个大胖小子,父亲给他取名叫秦观,字少游,他后来成为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名家。

    老爹对几个孩子都寄予了厚望,这从他们的名字里就可以看出。

    秦观上面有个哥哥叫“秦规”,下面有两个弟弟,分别叫“秦觌”和“秦觏”。

    有没发现,偏旁里都有个“见”字,大抵是想让儿子们多长见识,不要孤陋寡闻,将来能出人头地。

    秦观也不负父望,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尤其喜好兵书,对《孙子兵法》有着深入的研究。

    少年秦观对国家的羸弱现状,有些痛心疾首,他胸怀远大的志向,以期将来能够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他可不像一般的白面书生,而是长着一副络腮胡子,身材魁梧,甚至有些剽悍,喜欢结交一些豪侠之士。

    无论从长相还是行为举止上来说,秦观都会是个慷慨悲歌之人,应该像老师苏东坡那样,写一手豪放诗词,但为何后来他却越来越多愁善感,成为了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且看这首《江城子》,他把自己的落魄宦途和羁旅生涯,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韶华不为少年留”,少年本是一个风华正茂,憧憬梦想的年纪,却因为种种缘故,变得伤春悲秋,失去少年人的风采。

    末尾一句“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切都跟秦观的人生经历有关。

    03

    山抹微云秦学士

    在秦观十五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家里的生活陷入困顿之中。

    在那个年代,读书考科举是唯一的出路,但他的应考之路却并不顺利。

    第一次考试,意气风发的秦观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第二次,同样名落孙山,深受打击的他,在家闭门思过一阵子后,发现光靠读书远远不够,得有人赏识才行,这才有了上面拜师苏子的经历。

    拜师后,恰好苏轼调任湖州,秦观并随同老师一起出游,顺便散散心。

    途径无锡,一起赏玩惠山风光,饱览太湖美景。进入浙江境内,游龙井,逛西湖,拜谒大禹庙,这一路上风光旖旎,秦观也忘却了烦恼。

    在绍兴,他遇到了一个知心歌伎,两人相谈甚欢。直到家里人来信催促,他才依依不舍地乘船北归,离别之际,留下了一阙千古名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当苏轼看到这首《满庭芳》后,不禁大为赞赏。然而觉得风格有些像柳永,因此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从此,秦观便有了“山抹微云君”的绰号。

    1084年,苏轼经过江宁,向王安石大力举荐了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

    “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王安石也大为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质朴很像鲍照,谢灵运的风格。”

    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

    自从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后,便改革考试政策,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

    为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大考,秦观没少在策论上下功夫,其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内容立意都是当时第一流水准。

    1087年,36岁的他终于荣登进士行列,可谓大器晚成。

    之后在苏轼的关照下,秦观仕途一帆风顺,出任太学博士一职,相当于大学教授。

    几年后,任职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参与撰写《神宗实录》,甚是风光。

    04

    飞红万点愁如海

    北宋的党争,自从王安石变法后,就没有消停过。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启用了反对变法的一切大臣,苏轼也在其列。

    但保守派上台后,不顾新法带来的社会价值,一股脑儿的废黜新法。苏轼看不惯这种逆潮流的举措,因此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他只得再次请求外调。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于秦观,现实就是这般残酷,既然老师倒霉了,徒弟铁定得跟着遭殃。只尝到一点官场甜头的他,瞬间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1094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党再度得势,严酷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这一年,苏轼被贬到惠州,黄庭坚被贬到涪州,秦观也开始了七年的贬谪生涯。

    第一站是杭州,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天对秦观还不算太坏,苏轼就曾两次在杭州做官。

    但屁股还没坐热,新党人士就按耐不住,他们并不想让秦观过得太舒服,想尽办法搜罗罪证,打发他去处州(今丽水)任监酒税。

    面对这个可有可无的芝麻官,秦观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不禁想起自己的漂零身世,以及政治遭遇,悲伤之情化作这一阙《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曾经的一切梦幻生活,如今都以不复存在,容颜亦不再。

    对每个人来说,时间往往是最大的变量,它意味着要想东山再起,恐怕只能是一场黄粱美梦。

    为了排遣孤寂,秦观开始礼佛参禅。但新党还是不放过他,说这分明是不好好工作,发泄不满嘛。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05

     为谁流下潇湘去

    第三站,湖南郴州。前几次被贬,秦观至少还是朝廷命官,而这次实在过分,他们竟然削去秦观的官职俸禄。

    这意味着他已经成了一介草民,对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来说,没有俸禄如何生活,更要命的是还不能携带家眷。

    陪同他一起共患难的侍妾朝华,无奈只得分离,这个痴情的女子哭的死去活来。后来削发为尼,了却了这份情缘。

    就在秦观途经长沙时,遇到了一位仰慕他的歌伎,堪称秦观的小迷妹。

    于是逗留数日,女子愿意为他托付终身,秦观非常感动,但不想连累她,遂填了一阙《阮郎归》相赠。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

    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

    挥玉著,洒真珠,梨花春雨徐。

    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离别之际,女子嘱咐说:

    “我不过一个低贱女人,幸得侍奉君左右,我心足矣。但大人有皇命在身,不便久留,我也不敢随行,君一定要多加珍重!”

    “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这句泣血之语,包含了多少新仇旧恨,女子挥泪如雨,秦观也痛不欲生。

    断肠人在天涯,可是已无肠可断,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离奇的是,后来女子梦见秦观逝世,穿着孝服走了几百里前往吊丧,秦观果然已经去世,她回来后就自缢殉情了。

    而最让人落泪的,还属那首《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最后两句属画龙点睛之笔,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着为朝廷做一番事业的,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后来,王国维读了这首词后,提笔在《人间词话》里评论说: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身为戴罪之人,北归无望,万般滋味涌上心头,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近均无济于事。

    生活的苦逼使他不堪重负,这份怅然若失的伤痛比天还高,比地还厚,怎一个“恨”字了得。

    06

    后会不知何处是

    郴州之后,内心有些变态的政敌,这回把秦观送到广西横县这个地方。

    在这里,他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行动完全受到管制。

    然而,横县并不是尽头,本着不把你往死里整,就显示不出我手段的狠劲,他们把秦观送到了大宋更偏远之地,与海南隔海相望的雷州,宣布除名,永不叙用。

    1099年,秦观忧思成疾,自知去日无多。

    于是他就在50岁生日这天,提前给自己作了一首挽词,这里摘录几句。

    《自作挽词》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

    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此诗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诗风,道尽了人世间的凄凉苦楚,写尽了生活的绝望无助,展示了一种生无可恋的幻灭之感,令人不忍猝读。

    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

    远在海南的苏轼,奉命北归还朝,途中正好要经过雷州这个地方,于是师徒两人见了一面,这对老翁不禁抱头痛哭。

    两人在天涯相遇,就像南来北往的燕子一般,心中一片感伤。

    想当年都是黑发红颜,而如今已是两个老朽之身,别后余生不要说也知道,那就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这次相逢,或许他们都料到今生再无相见之日,凄凉之情不言而喻。

    当时的雷州,地处蛮荒,经济十分落后,秦观能歌在迁徙途中,为老师备酒饯行,已属不易。

    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07

    风流不见秦淮海

    秦观也踏上了北归的路,经过藤县时,他饶有兴致地游览了当地名胜华光亭。

    晚上睡觉还梦见自己填了一首词,第二天醒来时说给别人听。

    大约是讲得有些口渴了,他想喝水,谁料当把水取来时,秦观只是看着那碗水笑了笑,就在这笑声中,一代才子溘然长逝,终年52岁。

    作为一生师友兼知己的苏轼,同病相怜之余,更有一份默契。当他听到秦观去世的消息,不胜悲戚,仰天长叹说了句“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他把秦观的那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题写在了扇子上。

    清初的王士祯听到这个故事,不禁叹息道:“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

    秦观和苏轼,人生遭遇类似,都是官场失意客,但两人的心境和性格却迥然不同。

    苏轼豁达豪放,拥有一份随遇而安的心性,不管外面风雨多大,他自岿然不动。

    到了惠州那个瘴气横行的地方,他依然乐呵呵地吟诵“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份豁达是秦观不具备的,在气质上也缺少苏轼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韧劲。

    客观地讲,秦观的抗打击能力有些弱,他属于“想不开”的那一类文人,脆弱而敏感,因不得志而抑郁寡欢。

    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忧伤,使得他的每一首词,都弥漫着浓雾一样的忧愁。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上片写晨起之感和室内之景,语言幽婉而含意深邃。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在轻淡之中,带着一颗极为纤细锐敏的心。

    他并没有痛苦的呐喊,没有深情的倾诉,也没有放纵自我的豪兴,更没有沉湎往事的不堪。然而在秦观的笔下,对情意的表达,却达到了举重若轻的效果。

    仿佛这个世界上,他是最伤心的那个人。

    王士祯对他的评价是:“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08

    两情若是久长时

    在大家的印象里,秦观是专业写词的,但是翻翻他现存的所有作品,词作不过100多首。

    而他的诗作,则有400多首,他写的文章也有200多篇。

    其实,从数量上来说,他写的诗文要远远超过他写的词,但为何他的词更有名气呢?

    因为在北宋词人中,秦观是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而著称的作者。

    诗和词还是有点区别,诗以言志,但词主要是描摹心情,借景抒情。

    秦观天赋极高,有一颗敏锐、善感的心性,再结合一生的苦难经历,凝集成一种词境。

    后来的冯煦在《宋六十一名家词例言》中说: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简单说,就是秦观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灵,词心是内心深处发出的真实、独特的感知,不可强求。

    但秦观的作品,也并非都是离情别绪的伤感之音,他也有讴歌美好生活,境界高亢的经典。

    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在吟诵爱情的时候,总是绕不开秦观那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向来不陌生。

    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到当朝的欧阳修、柳永、苏轼等都有吟诵这一题材,大都毫无新意。

    相比之下,秦观这首格调不凡,高下立见,该词一出,立刻秒杀所有写七夕的诗词。

    常人都对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哀婉感伤,只有秦少游不落窠臼。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即使一年只能相会一次,也好过那些在人世间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与其两个人天天在一起吵架,相见还不如怀念呢?

    相爱的两人,即便相隔千里之遥,也会心心相印,彼此挂念,身远在天涯,心却近在咫尺。

    这就是少游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每个人都想要一份若只如初见的爱情,不惧时空,不畏过往,能歌经受生活的磨难而矢志不渝。

    不管曾经多么激情似火,每一份爱情都将归于平淡,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相濡以沫的才能相伴到老。

    愿你不负此生,和挚爱的人走到永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林慕梓:喜欢作者的文笔,我最喜欢苏轼,谢谢作者让我了解了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
        麦大人:@林慕梓 师徒二人都有惊世才学,岁命运相似,但性格迥然,所以人生的况味也是大大不同啊

      本文标题:秦观:作为苏东坡的弟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lj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