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孩子们讲《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一课。实践证明,干巴巴的谈唯物辩证法,谈发展是普遍的、客观的,孩子们容易睡着,还是一些鲜活的事例更能调动孩子们兴奋点。
想理一下我所经历的发展变化,与孩子们拉拉。越梳理越多,感觉很有的拉。仅仅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变迁,就足能拉上几节课。
回忆旧事,自己有时候都禁不住有些感动,但孩子们能不能听进去,是个问题。现在的孩子,未必喜欢过去的故事。
一、关于穿衣
先说穿的事情。小时候,有时候过年可以穿新衣,不过不是每年都能有新衣穿。那时候的衣服都是母亲缝的,赶集上社(供销社)撤布自己缝。撤布需要钱,家里大人劳作一年,剩不下几个钱,也有很少有多余的钱年年给孩子做新衣。撤布不仅仅需要钱,还需要布票,按人口供应,不多,做衣服需要,做被褥也需要;有些家里有在外头工作的人,钱宽裕一些,没有布票,就到其他用不了的人家借布票,我家就借给人家多次。
那时小孩的衣服,就是单衣棉衣两套,什么秋衣,内衣,袜子,都是以后的事情,上小学期间,没有秋衣的概念,倒是有过一条绒裤,当棉裤用。
农村小孩儿,也没条件洗澡,单穿光板棉袄,有时候还用袄袖子擦鼻涕,里外油光铮亮。每天早晨,得等母亲做饭时用火烤烤,才赶紧穿上,没法直接穿,太凉,和铁一样。现在想想,都凉。
后来,情况好了一些,上初中后,邻村舅家有了缝纫机,妗子会用缝纫机做衣服,我就穿上了机器做的衣服,比母亲缝制的板正很多,但受钱和票的制约,依然好几年才能换一次。
到读高中的时候,社会上服装样式就开始多了起来,喇叭裤、牛仔裤作为奇装异服开始出现在一些社会青年身上。高中二年级,学校给教师统一做衣服,是西服,我和大家一样,第一次知道还有西服这种东西。第一次见到西服,老师们也很新奇,有些老师还不好意思穿。再后来,品种就更多了,什么国服服,中山装,夹克,都有了。
除了样式,面料也是个问题。小时,有些人家还有纺车,能自己纺线织成老粗布,自己染成黑色蓝色做衣服,不受布票限制;我们家没能人,只能去社里拿布票和钱扯,但也是棉布。后来,有了化纤布,迪卡,的确良,穿在身上似乎不如棉布舒服,但比棉布耐穿,挺直,没有皱折,很受人民群众欢迎,称之为料子;后来又有了人造棉等。
原先衣服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暖和遮体。我读大学时,大部分人穿衣已经不成问题,由于家庭条件限制,我的穿衣仍然是个问题,只能满足更换而已,进入大学第一次奖学金到学期末才发下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件仿制的军大衣,解决了冷的问题。长期习惯,很长一段时间,出差都不带换洗衣服。某次泰安出差,爬山遇雨,淋了个落汤鸡,只能回到宾馆,钻进被窝,等衣服自己慢慢干透。
至于鞋子、袜子,更是不堪回忆。小时候没有穿过袜子的记忆,冬天年年冻脚,最有效的保暖鞋子是一种蒲草编的、叫蒲窝的东西,保暖效果挺好,就是外观太大,穿在脚上十分笨拙,有些滑稽可笑,最大的缺点是不耐磨,一般鞋底都要缝上丝瓜皮。有一年买来新蒲窝,没缝上丝瓜皮鞋底就穿着出去走了一上午,回家就磨透了底,挨了一顿揍,我也很心疼。
关于鞋子,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挨揍记录。某年父亲从河北出夫(那个年代,农业生产也搞大协作,每年冬天农闲时节,都会征调四面八方的劳动力集中到一个地方,稿农田水利建设或土地整理,有时征调范围很广,跨省跨市),给我买回一双漂亮的小棉靴,穿着出去显摆,与小伙伴一起去村头小河溜冰,一上午下来,靴子湿透,全是泥巴,回家自然又是一顿揍。
现在的衣服,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保暖遮体,甚至走过来光鲜好看的阶段,进入功能舒适时期。运动有运动服,耐克、阿迪、李宁、匡威、360,各种牌子,甚至跑步有跑步服;户外有冲锋衣,防风防水还透气,什么狼爪、北面、骨头鸟,动辄几千一件,国产的便宜,好点的也得七八百;还有防晒衣,防紫外线和其他射线;保暖的有抓绒衣、软壳、面包服、羽绒服,有些户外羽绒服号称能抵御零下四十度低温。年年添新衣,很多衣服买进来穿一次或者没穿过就塞进衣橱,被主人遗忘冷落,甚至会出现买重了的问题。仅就穿而言,相信大部分人,三十年不买新衣服,肯定也有的穿。
至于鞋子,则更为丰富,仅就运动而言,有跑鞋,有轻跑鞋,重跑鞋,有徒步鞋,越野鞋,有登山鞋,没有太深的研究,知道名字很花哨,品种很多,更详细的说不清楚。说到好处,玩家们如数家珍,外行也听不明白,只是感觉价格有些高得出奇,卖家和买家都说,一分钱一分货,谁用谁知道,运动,首先得保护好脚。
走过短缺时代,感觉现在,尤其是穿着有些奢侈。虽然很认可,加快发展必须拉动消费,花钱就是支持发展,花的都是人家自己的钱,但还是感觉有些浪费。
总感觉,资源是有限的,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些闲置的东西,包括垃圾是很难处理的。这些问题,从长远看,对人类生存发展会有不利影响。
考虑多了。不管怎么说,有比没好,想想当年冷冷哈哈,感觉还是现在衣橱丰富好。
感谢感激新时代。
4.jpg 2.jpg 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