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二因缘(中)

作者: 白痴老猫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20:57 被阅读0次

    在十二因缘的上篇中,我们讲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七个两世一重的因果。我们在讲下一重因果前,还得先再回复一遍从"无明"到"受"的第一重因果。

    无明,人(动物)的本能。如会感到饿,饿了想吃东西,与生俱来,不用学不用教。本能促使我们有所行为(无朋缘行)。

    ,本能促使的行为。饿了就会去找奶头,找青草,找骨头。要找到奶头、青草、骨头先要学会识别(行缘识)。

    ,对物质世界的辩识。饿了想吃,想吃去找吃,但不能乱吃,不能吃有害的有毒的,要吃有营养的。怎么保证吃对、不乱吃?还是得回到"无明"。

    奶头对于婴儿是可口的,骨头对于狗是香的,木头棍子就是做得比骨头漂亮,对于饿狗也是没有吸引力的。饿的本能,可口与否的本能,使得我们能进行有识别的行为。识别的结果是给物质世界分类(识缘名色)。

    名色,分类命名物质世界。无明、行、识、名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指从大脑本能出发,指挥身体,作用于外界物质世界这一过程。同样外界的物质世界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动物)的神经系统(名色缘六入)。

    六入,外界刺激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反馈传入大脑。六种不同的神经信号会在大脑中交汇统一(六入缘触)。

    ,不同神经传入间相互交汇接触。接触的结果是统一融合(触缘受)。

    ,对外界世物的整体感觉,总体认识。也可以理解为形成全新的条件反射,新的本能。

    举个例子:羊饿了想吃东西(无明),于是就低头去咬嚼青草(行)。假设羊的眼前有两种青草,大叶子的草和细叶子的草。

    因为无明缘行,在第一次吃草前羊是不知道该吃哪种草的,它没有选择。先咬到大叶子的,感觉苦涩不好吃(无明),于是就吐掉(行)。第二次又吃到大叶子,又吐。终于咬到细叶子了,好吃(无明),嚼几嚼就咽进肚子里去了(行)。

    对于羊来说,香甜与苦涩,就是识别青草营养与有毒的本能(无明)。

    大叶子、苦、涩、细叶子、香、甜、青绿、脆嫰等各种外界刺激在感觉器官的作用下传入大脑(六入)。汇聚大脑统一起来(触)。

    在几次无明、行、六入、触之后,也就是多次饿了吃,吃了吐,吃了咽……之后。那只羊终于能分辩(识):大叶子与细叶子,香甜与苦涩(名色)。

    终于,羊再一次饿时,不再去咬那种大叶子苦涩的草了,专吃那种细叶子的香甜的青草了。这就是"受"。形成了条件反射,后天的无明。

    如果没有后面的五重因缘,也就不会产生业力,不停地从无明(先天)到受(后天无明)的轮回,我们也不会产生执念,最后也不会老死(并不是生老病死的老死。

    一切的缘起是因为我们人类有了智慧,产生了欲望,有了十二因缘的第八缘:"爱"!继续往下看这从现在因到未来果的第二重因果。

    8.爱:贪爱、染著的意思。

    爱:十二因缘的核心概念,人生之苦乐的根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源动力。

    虽然那只羊已经能识别细叶草是好吃的,但羊在不饿时,它不会想到去吃草,不看到大叶细叶的草是不会去选择的,不吃到嘴里是不会知道香甜的感觉的。更没能力去没事想着那细细叶子的草好香脆可口啊!主人什么时候再放我出去吃一次,好想吃啊!

    羊是没有"爱"的,但人类有!人类为什么就有了"爱"?因为我们人类有智慧、有记忆、能想象。不饿时也能回味各种香甜苦辣。于是就有了欲望、有了执念。这就是"爱"。

    那我再弱弱地问一句:那些苦涩,那些臭的痛的苦的寒冷的记忆怎么办?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爱是"爱",憎也是"爱"。

    我们还可以如此理解:对外界这些负面感觉的刺激的逃避,其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一种爱。

    爱:贪爱、染著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在佛法看来,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假设那只羊那一天也偷吃了智慧果,也有记忆,知道了想象,产生了欲望。那么它没事(不饿时)就会想,那细叶草好香甜啊,记得上次柳树下还有好多设吃完,不行,我就是想再尝尝这种味到,不管饿不饿,我再去吃几口先!这就是"爱"。

    这只有智慧的羊,没事可再不要不小心吃到那种大叶子草了,好苦的!这也是"爱"。

    那么这个"爱"怎么就造就了业力了呢?怎么就最后老死了呢?这就要看后面取、有、生、老死几重因缘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十二因缘(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jn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