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有路径的。
十年前,美国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GE)的三位培训人吉姆‧威廉姆斯(美)、史蒂夫‧罗森伯姆(美)和朱春雷合作推出了一本书《学习路径图》,将学习路径定义为“从培训结束到胜任工作期间所经历的一系列的有次序的活动、事件及体验”,并提出了学习路径图方法论的六个步骤。
我当时作为一个培训人,读过这本书,觉得很不错,在操作层面可以有效解决培训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但我仍然固执地认为,这是“学习之术”,而非“学习之道”。
2019年,在浙江红船干部学院访学时,看到红船学院提倡的“学、思、践、悟”“四字诀”,立时顿悟了,这才是真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习之道”。
我个人体会,“学、思、践、悟”可以划分成“学而思”、“践中悟”两个阶段,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学,即学习。愚以为,要学习,首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培育乐于学习的兴趣,二要看到学习带来的变化,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里,我重点解读一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65年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由时任成人教育局局长的保罗‧朗格朗(法)提出的。终身学习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可以说,“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实则,中国古人早就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譬如“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炷之明。(西汉‧刘向《说苑》)”倡导人们活到老、学到老。
中国共产党人尤为重视学习,始终提倡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就讲到:“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同志所迫切需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谈到“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进一步强调,“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的、持续的释放能量。”于我们而言,这种“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就是学习。
思,即思考。打个通俗的比方,学习好比吃饭,万千知识,五谷杂粮,而思考如同消化、吸收,是把学到的东西再加工、精加工的过程。
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是迷惑;殆,通倦怠。就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劳而无功。
学而思,可以用一首诗做注脚。那就是一代大儒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践,即实践。学以致用,事上磨练。一方面,学到的东西一定是拿来用的;一方面,不通过实践的检验,就不知道学到的东西有没有用、适不适用、好不好用。所以,学而思的东西要在实践中应用。
悟,即领悟。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等,要经过思考、实践的充分咀嚼、反复体验,如同消化后的食物转化为能量,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反过来再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这个就是明了、开悟。
践中悟,也可以找到一首诗做注脚。大德高僧布袋和尚有一首从插秧劳动中体悟人生的偈子:“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若不亲手插秧,不亲身实践,怎么会知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呢?只有践中悟,才能悟理深刻,点石成金。
“学、思、践、悟”的学习之道,更是学习理论上的守正创新。
“学、思、践”,是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而“悟”,是“学、思、践”的升华,是“学、思、践”的成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可知,学习是有路径的。认识“学、思、践、悟”这个路径,就明悟了“学习之道”,学习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