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农历腊月开始,整整一个半月,几乎所有的中国人会放下手中的一切,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一种忙碌而甜蜜的状态,他们用四季所得精心炮制年味,敬天地,礼神明,寄托对家人的情结,抒发对岁时的感怀。
腊八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 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年夜饭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到了除夕晚上 ,在中国的家庭会全家聚集在一起吃年夜饭,又称围炉,起源于古人皆围着炉子吃饭。围炉时不分长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员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齐了才可动手,也要为未能回家吃团圆饭的家人摆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在人际关系流离的现代社会中,象征团圆的年夜饭尤为重要。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
饺子
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原来“交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初一破晓,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
年糕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春饼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中国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因为它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因此,在春节期间能和家人共进美食,也是春节和乐气氛的组成因素之一。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在远适异地的游子们千里迢迢赶回家乡之后,一份传统的春节美食,显然会让他们感受到乡愁更重,乡情更浓,乡亲更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