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在闲下来的时候,或许才能真正窥探到自己内心世界吧。
如果你问我:“你更喜欢静态还是喜欢动态?”那我会说,我喜欢动态。人无时无刻不在运作,不是吗?至于原因,我想我不用举例,你都明白了。我小的时候就喜欢想象,或者说是联想,或者说是冥想。或者用想象形容,更为贴切。就拿近期来做比方吧,我在听歌的时候,就会想象到一些事情,不,应该用联想。我很喜欢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听一些节奏比较欢快的歌曲,那时候我在想象着自己开了一家非常大的KTV,这个KTV的大厅设有舞池,然后我想象着自己是一位舞功特棒的美女(实际上我相貌平平),我以前很想去学舞蹈之类的,只要可以舞动自己的身体,想想都非常美妙……可是现实跟理想真的是有差别的。现实生活中,拿我小时候来说吧,我非常遵行课堂纪律,而且在我小学那会儿,尤其是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似乎还没有偏科的迹象,那个时候可能是因为老师在教学知识的时候,面部表情是非常丰富的,尤其让人感到温暖,或许这就是我为什么总是童年过去的原因吧,哦,我为什么会想起来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几分钟之前刚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并且非常喜欢他的结后语,“人生若只如初见。”是的,你要问我这本书里面有没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或者细节,我想说的是肯定有的,不然看这本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也不会写今天的文章了。
当时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非常羡慕这位作者,我想他写作应该是非常轻松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和每一个人对话的时候,总会拿起录音笔来录音,这样整理起来应该是不会费多大事的,我又要开始想象了:首先我知道这位作者对于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涉及一些,否则怎么会去理解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或者真的精神病人或者不是精神病人说的那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从这点来讲,那他也是很不容易,而且我觉得他很容易吸收别人所说的话,而且会把这些话压缩成文字,从而展现在书本上。当我读那一段段对话的时候,我就在想他那个时候的想法是不是没有存在于书本之中,或者说把它压缩成的精华写在了书本上?这么一想,我是不是也成为了一个矛盾体?当然我自身还是很清醒的,只是我提出了质疑而已。不管读书中哪一篇文章,我都会把自己置身于世外,当成是观棋者,但不得不承认,有那么一些片刻我是把自己真的融入进去了,不是自身而是自己的思想。它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文章是非常有意思的,以下我可以推荐几篇,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深刻的读两遍:角色问题、四维虫子(对于一个不精通物理的人来说,读这篇文章真的跟唱饶舌没什么区别,但我读的时候真的觉得非常有意思)、颅骨穿孔、最后的撒旦、时间的尽头、迷失的旅行者、角度问题、还原一个世界、果冻世界,人生若只如初见(新版后记)。这些文章虽然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你可以非常清晰的读懂或者感受到当时作者和对话者的那种心态。我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把一本书看完了,不是草率,是那种看完一篇还想看下面一篇,可能我对精神病人,还有所谓的精神病人,或者不是精神病人,是精神专家的那种兴趣萌生吧。说来惭愧,我只是对他们感兴趣,对他们的画感兴趣,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可是我真的没有深入的去思考,我觉得有些东西离我还太远太远,或者离我很近,但我触碰不到。
再收回来,还原到“闲”这个字来,人在什么时候会“闲”呢?在等待的时候。很笼统是不是?我也可以把它拆分开来,你就知道为什么“闲”会是在等待的时候存在的。人小的时候就很闲,更确切的来说,是在1到7岁的时候,我不能保证所有人在1到7岁的时候都很闲,至少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吧。对于90后的人来说,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吧。1到3岁的时候忙着喝奶,有的小孩三岁就可以牙牙学语了,我听说现在有些小孩两岁就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词汇了,有可能是他们的大脑比普通小孩发达吧。4到7岁的时候,是探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充满好奇的,我那个时候看什么都是好看的,没有什么是不好看的,吃什么都是好吃的,没有什么是不好吃的,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连跑步这种小事都是非常欢快的,因为在奔跑的时候,我可以感受风的力量,你还别说,那个时候我挺喜欢大自然的。现在可能……我爸爸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给我买了一辆学步车,听我奶奶说,那个时候我总喜欢跑,然后她就拿个围巾绑在我的腰上,这样就跟遛狗差不多。我家以前虽然住的是土房子,可是我把我很多欢笑都留在了那里,那个时候是我觉得这一生都最闲的时刻,我不用去想明天吃什么,我不用去考虑天气给农作物所带来的影响,我不用去考虑农田里面该选什么药水,我也不用去菜地里面除草……对,这些都是大人该干的事儿!可是我那会儿非常喜欢拿着锄头去田里跟奶奶除草。我很喜欢奶奶梳我的头发,因为我感觉梳子梳在头上的感觉非常舒服,那种舒服,只有奶奶在给我梳头的时候我才可以感受得到。具体为什么我也不清楚,是不是特别神奇?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己的思想的呢?可能就是在我认认真真看电视的时候吧,或许更早呢!小时候我很喜欢看一些……反正说不上来名字,但是那种画面我现在也记不清了,甚至说是不记得了。可是我的种种思想真的是从看完电视之后,内心才会涌起那种想要联想的冲动吧。还是举例说吧,我小时候喜欢看麦田,因为那会让我联想到电视里面的大草原,反正应该差不多吧,我很想进麦田奔跑,但我每次跑了没多远,就被我奶奶叫了回去,说这是粮食,踩坏了就没得吃了。我小时候对颜色极其敏感,也很喜欢模仿电视里面的角色。比如在看戏曲的时候,演员们在咿咿呀呀的唱着戏曲,我倒对她们的服装很感兴趣,可那会儿家里没有那样的服装,怎么办呢?你是不是也干过把床单披在身上的事情?诸如此类,我就不举例了。那个时候想象的世界是多么美妙啊,当我接触了童话书,会把天空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人物或是植物、动物,但这些我从来没有对家里人讲过,只是自己在想象的世界里面非常快乐。
那种快乐来得很及时,也很短暂,年龄越大,那种即兴的想象力就很少很少了。我记得很多东西,记不清是什么时刻,但一定是很小的时候,我头脑里面有一闪即过的念头,后来在长大后的某时某刻,它突然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而且有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且那种感觉非常真实。
小时候总是做过那样的梦,梦见自己被人推下了楼,然后就惊醒了,我为这个梦困惑了很多年,也不敢对谁说,因为家里人非常忌讳这个,尤其是我奶奶,用她的解释来说,梦都是反的。后来长大了,自己知道用百度了,才明白,奶奶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后来时间久了,这个噩梦也就消失了。用科学的说法来说,可能是因为睡觉的过程中,姿势不是很舒服,才导致自己会有那种感觉吧,或者会有更深层的解释,我不想去深究这个问题,反正已经不会再去梦到那个梦了。你或许会疑惑,这跟这一本书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吗?我说是的,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也是经常会梦到同一个梦,但他似乎在梦里面不能自拔,最后不就成为精神病了吗?什么事情困在其中,不得解脱,往往受苦的还是自己。
我有的时候非常佩服那些深究一个问题的人,称为偏执,但这些偏执的人,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那么的深入,并且去实践它,而且自己还挺开心,我觉得活的也很“到位”了,我有的时候就在想,倘若我把小时候的梦想一一实现,那么现在的我也就不是现在的我,可能会成为更好的我。但不是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说的那样,什么人的细胞十几年以后就会换成新的细胞,然后自己就不是自己了(详情文章——谁是谁),倒不是这个意思,要是照他那么说,那么这个世界上将没有所谓的成功人士,成功人士是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但那都是正面的,对他自己现有的事业和现有的人际关系有所帮助的,甚至可以说是受益终身的。如果你问我我有没有我自己的一套思想力,还是说来惭愧,我的思想力还不够成熟,我还在吸收别人的思想,不管是好是坏吧,听了以后我总会形成我自己的一套思想,用傅首尔的话来说,“维持内心的秩序”,说白了就是让自己活得自在嘛。若如此说来,我这20多年活的还挺“闲”的,家里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变故,上学时候按部就班的学习,工作时候按时按点上班,闲的时候更多就是在看电视剧,要么就逛逛公园,要么就出去旅游,那么我内心的那种想象力,感觉我离它越来越远了,这可能就是我平凡的原因吧。
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我很庆幸自己能在有生之年阅读过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看完书以后,你不得不发现,你也不得不承认,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所经历过的东西,你可能在某一时刻也经历过,那些所谓的“天才”嘴里面说出的那些言论,会让你对自己的思想重新洗刷,你会在里面看到你自己之前没有看到过的,学到你之前没有学到过的,见识到你之前没有见识到的,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这本书还有一个魔力,就是让你在阅读它的时候,不得不着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