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岁时,脑中神经元连接的数量是成人的六倍,但不稳定。六岁前,孩子说到“我”时,多用自己的名字。“我”还没和孩子建立深刻关联。此时,眼见都在脑中有回应,建立了似乎同等的关联。
之后,成人不断告诉孩子有些事是真的,有些不能做,强化部分连接,使之成为带状,塑造了孩子自然而然的行为。另外的连接就慢慢消失了。
什么能被选中?社会的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人被社会上了身,不再反思。
人生而羸弱,也有无限可能。有个习惯,觉得是好事,不过被习惯控制罢了。有个坏习惯,想方设法改掉,浑不知反抗已是习惯。消除旧习惯,形成新习惯,都是习惯,都在重复,演绎各种意义,让自己心安理得。好习惯和坏习惯本质相同,你编出来,然后主宰你。
就探索世界而言,在成年那一刻,人就已死了。科学家不相信,认为我们还在不断探索;那不过是已固化之物在开枝散叶。艺术家认为人一生要不断回到童年,看到自己在哪一点上被固定,松动它,往前走。艺术家和科学家是两种人。
六岁前的孩子充满想象,是社会变化的源头,只不过大人觉得自己比孩子厉害多了,总告诉孩子不要乱想...
有时,我们也希望自己永不成年,一直玩“今天你只有七岁”的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