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三笑集
《正蒙》句解第六十八

《正蒙》句解第六十八

作者: 泮溪秋玉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20:21 被阅读5次

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六十八

【原文】:

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译文】:

既然已经在立身行道的时候做到了,那么道德践行的过程中,随着它的到来而变动,变动的时候又要平和不违逆,顺从它就好像风在吹动一样,这就是达到了神变的境地也已经产生神化的缘故(这是说德行深厚,不会有任何改变,遇到任何境界都能坦然自若)。

【原文】:

仲尼生于周,从周礼,故公旦法坏,梦寐不忘为东周之意。使其继周而王,则其损益可知矣。

【译文】:

孔子生在周朝,他遵从的是周礼,所以周公的法度虽然被破坏了,但是他梦寐不忘记复兴东周的礼数;如果让他继承周朝的王业,那么周朝的损失或者得到的利益也是可以看到的(孔子的抱负远大,一定能复兴周礼,只是才能难以得到施展)。

【原文】: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变易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知天下无道而不隐者,道不远人;且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译文】:

滔滔不绝的进言献策并且忘记历史教育的人比比皆是,天下到处都是这样,这么来实行变法?天下如果有道义存在,我不会将心思放在钻研《易经》上,孔子说,知道天下已经失去道义了但是还不去隐藏自己,这是道义不会远离人的表现;况且圣人的仁爱,不会认为没有道义的人就会遭到天的舍弃(道义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只是有些人将它掩盖了,所以道存在就弘扬,道失去了就去修养自身)。

【原文】:

仁者先事后得,先难后获,故君子事事则得食。不以事事,“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仲尼少也国人不知,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及德备道尊,至是邦必闻其政,虽欲仕贫,无从以得之。“今召我者而岂徒哉”,庶几得以事事矣,而又绝之,是诚系滞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总是先会付出然后才会考虑收获,先投入艰难的劳动然后才会自然获得收获,所以君子只有不断地做事付出才能得到食物。不从事劳动,即使有食物,我们也吃不到。孔子年轻的时候在鲁国还没有名气,他只有从事管理仓库、放牧的工作才能得到食物;等到他道德具备的时候,仍然保持到达每个地方总是详细询问国家政事的态度,但是他现在想回到过去的贫苦生活却不能实现了。现在请他做事的人都是有所求的,这样他也完全可以有很多事做了,但是他又因为这些事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全部拒绝了,这就像是只能看却不能吃的挂在那里的瓜果(孔子感慨自己虽然每天在做事,但是就像瓜果挂在墙上那样,只能看而不能吃,不能让民众得到永久的利益和好处)。

相关文章

  • 《正蒙》句解第六十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译文】: 既然已经在立身行道的时...

  • 《正蒙》句解第六

    作者:夫子音 【原文】: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译文】...

  • 《正蒙》句解第十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

  • 《正蒙》句解第六十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安所遇而敦仁,故其爱有常心,有常心则物被常爱也。 【译文】: 因为安住在所遇到的事情上,...

  • 《正蒙》句解第七十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野九一而助”,郊之外助也。“国中什一使自赋”,郊门之内通谓之国中,田不井授,故使什而自...

  • 《正蒙》句解第三十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知性知天,则阴阳、鬼神皆吾分内尔。 【译文】: 了解了本性就知道天德所在,那么阴阳和鬼神...

  • 《正蒙》句解第五十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正己而不求于人”,不愿乎外之盛者与! 【译文】: 中正自己的言行而不外求于任何人,这样...

  • 《正蒙》句解第八十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简,略也,无所难也,甚则不恭焉。贤者仕禄,非迫于饥寒,不恭莫甚焉。“简兮简兮”,虽刺时君...

  • 《正蒙》句解第二十八

    作者:夫子音 神化篇第四 【原文】: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译文】: 神是一种天...

  • 《正蒙》句解第四十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可欲之谓善,志仁则无恶也。诚善于心之谓信,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大能成性之谓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蒙》句解第六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cx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