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文责自负!
贾惜春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贾敬之女,贾珍的亲妹妹,是元迎探惜四春年龄最小的。
惜春母亲早逝,父亲不问世事,沉迷于虚无缥缈的修道炼丹,以求秦始皇穷极毕生之力都无法实现的长生不死。
贾母怜惜惜春,把她接到荣国府,与众姐妹也好有个照应。
贾母怜惜惜春,我想这也是惜春这个名字的由来吧。
虽众人对她敬重有加,但是在贾母眼里,只有宝玉、黛玉才是她的心头好,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心怕摔。
就连优秀如探春,也是拼了命的努力才能获得贾母的认可。更别说惜春这个半寄宿在荣国府,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小透明。
虽然她很少缺席大观园的活动,但所有的活动都缺她的故事。
就如《一曲流水红颜寞》第085页开篇那样: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惜春,一声长叹,春去也!贾府里的四个姑娘,名字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暗含了春来春又去的情感起伏,从元春的“榴花开处照宫闱”到惜春的“独卧青灯古佛旁”,芳草鲜美的大观园已走向韶华零落、青春逝去、大地白茫茫的结局。
观遍红楼,惜春似乎一直都是那个可有可无的边缘人,她很少缺席大观园的活动,但所有的活动都缺她的故事。
她清清冷冷地住在大观园里,还没好好享受这世间繁华就走向了尼姑庵,众芳摇落,她的命运也多一份空灵之色。
父母爱的缺失,情亲的冷漠,造就了惜春性格上的冷冷清清,造就了惜春的孤僻,冷眼旁观着这个繁华的世界。
惜春内心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得不到认同感,极其缺乏安全感。所以,惜春在荣国府内处处只求自保。
为求自保,惜春不惜丢车保帅,放弃跟她朝夕相处的丫鬟入画。
曹公给惜春的丫鬟取名入画,正是惜春精通绘画,来看看惜春是如何对待入画的。
大观园开展整风运动,在入画箱子里搜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以及男人的靴袜等物。
入画顿时慌了,连忙下跪对王熙凤解释;这是都是他哥哥做贾珍小厮得到的赏赐,未免被叔叔婶婶挥霍无度,托老妈妈带来给她代为保管。
入画哭诉的兄妹之情打动了凤辣子,本就这样息事宁人就算了,也顾及了惜春的面子,更是顾及了宁国府上下的脸面。更何况,宁国府本来不存在什么脸面。
可惜却打动不了冷口冷心的惜春,口冷心更冷,一而再再而三,说出伤透人心的话。只求自保,执意要赶走从小服侍她的入画。
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是惜春厌恶关于宁国府的一切,不惜与宁国府割接。
贾珍男女通吃,贾珍赏赐给入画哥哥大量财物的含义不言而喻,这也是惜春从根源上厌恶的东西。
如果入画的东西不被搜出来尤自可,但如果暴露于人前,以惜春的性子,入画断然逃不过都抛弃的命运。这还是最后经过尤氏的证明,证明入画是清白的。
网图侵删春风老师在《一曲流水红颜寞》里,对惜春的解读入骨三分。
惜春“咬定牙断乎不肯”,只为入画丢了她的体面。
入画犯大错了吗?没有!
经尤氏证明之后,财物明白无误,这就足见惜春的冷酷无情--且不说人画身世的可怜,单只看从小到大服侍陪伴的情谊,又怎至于如此?
这就很难说是“孤介”了,字典中对“孤介”的解释是“耿直方正,不随流俗”。
耿直方正便不会随便委屈他人,不随流俗更不会介意自己的面子。
惜春身上有的只是孤僻冷漠,她像是叛逆的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一样,钻到了一个黑胡同里,死也不肯回头。
惜春自以为这是“了悟”,以此来和宁国府做个切分,然而这种方式是否太极端,太偏执,太无情,太冷漠了呢?
贾府衰败后,惜春与贾府割裂,眅依佛门,独卧青灯古佛旁,以求获得身心上的解脱。
佛门也非净土,如果佛门不再是清净之地时,惜春她又将会何去何从。
不知她会不会想到当初狠心抛弃入画时,受到良心上的谴责呢?
就像《一曲流水红颜寞》所说的:
真正的解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宁静,有一颗慈悲之心,悦纳自己,善待他人,而不是“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的寒冷,更不是形式上的缁衣素服。
一个人若能放宽心胸,包容万物,自然能够在世间游刃有余,
有“容”方能“融”。达到这种境界,可能需要一生的修行,佛门之内的惜春,可否抵达?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好一句: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内心充满光明之人,目之所及一片光明。
内心充满阴暗之人,目之所及一片阴暗。
今天的《一曲流水红颜寞》读后感暂且到此。
以上皆为个人浅显感悟,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