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安庆大江南北铁路桥、公路桥相连,交通之便利,来往之方便,为古人难以想象的。《安庆旧影》载,史可法督师时,曾书“长江天堑”镌于城壁。“长江天堑岂能飞渡”? 说文曰,“桥,水梁也”。旧时桥,不是建在“长江天堑”上,大多是建在支流上,尤以二、三支流为多,这从大多数桥的跨度在十米以下可以看出。 “ 横遮野水石,前带荒村道”。(唐·司空曙《板桥》),古人诗形象的描绘出小桥流水地域特点。桥的铺设还和地方文化相关联。布施行善,积爱为仁,是儒学和佛学的价值追求,往往在怎样建桥上,折射出民俗风情,展现地域文化的厚重。
安庆城区旧时多桥,根据张建初先生《老安庆》记载,“小小一座城,木桥、石桥、水桥、旱桥,至少在50座以上”,“街也是桥”,如鹭鸶桥、三孔桥;“吃也是桥”,如三步两桥、萧家桥;“城也是桥”,如永济桥、同安桥;“路也是桥”,如第二桥;“沟也是桥”,平心桥、郭家桥;“水也是桥”,“园也是桥”等,可惜大都早已损毁消失,成为安庆人的文化记忆。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下面将现存的登记在册的安庆(含枞阳县)百余座古桥以及相关文化传说概述如下。
一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山地,东南圩区,东北为湖区。山地、丘陵、湖泊各占三分之一。干流,支流,尤以二级支流、三级支流为多,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四处。皖河、练潭河为市县界河。市境有破罡湖、石塘湖、菱湖、白泽湖、长风港等,县境有二郎河、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成河、罗昌河、华阳河、武昌湖、枫沙湖、陈瑶湖、菜子湖、白荡湖等。入江之水有龙湖、茅湖、武昌湖、皖河、潜水、枞阳河等。可谓山与水相伴,平地和湖泊相邻。水系相环,沟沟汊汊必然就多。
我市这种自然地理人文条件,决定了建桥的特点。首先是以石梁(板)桥为主,跨度不大,以十米以下居多,结构坚固耐用。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我市登记在册的近百处桥(含枞阳),石孔桥约占28%左右,尤以单孔为多,结构牢固。潜山双溪石拱桥采用麻石条砌成,桥南头砌上阶石,桥面平坡,不设栏板及望柱。在大拱两肩不设小拱。采用实腹式,这种拱技法,有利于拱券的稳定,既坚固又省料实用。潜山县红光村石拱桥,建于清代晚期,为单拱,两侧踏阶上桥,形成驼峰拱。敞肩部位不设小拱,而是用石块填充。妙道山村卷桥框联式砌筑。为清代风格石拱桥。门楼石拱桥,位于太湖县大石乡西湖村。该桥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仲冬,桥身有碑记记载。为单孔石拱桥。桥拱前后分别由石条砌成,喇叭开口状排水道。杜溪桥,位于宿松县许岭镇矮脚村必垄组。此桥为单孔石拱桥,石质为青石,桥墩、桥面均由长短不一的石条、石块砌成,齐缝处均由生铁铆紧。石梁(板)桥,约占68%。和三级支流多的特点相适应,跨度以十米以下为多,主要在岳西县、太湖县山区,单墩双孔,桥面用三块石板铺成,桥墩用石块相砌而成,是其主要结构形式。
超过十五米的仅占13%,大多在怀宁县、桐城县以及枞阳县的丘陵湖泊地带。有桐城的官庄桥60米,紫来桥(良弼桥)48米,百子桥15.9米,太湖梭子桥15米,岳西中关请寨村龙桥26米,桥梁村石拱桥19米,下畈石拱桥17.3米,王畈村周畈石梁古桥15米,潜山永镇桥19米,宿松新源河石板桥27米,杜溪桥19米,怀宁普济桥34米,大桥村石梁桥27.4米,枞阳钱家桥34米,黄华桥22.2等。这些古桥,造型结构上有其显著特点,更加强调结构的牢固、耐用。比如高楼村石梁桥位于怀宁县黄墩镇高楼村,桥面均由三横三纵共九块麻石铺成,两桥墩。桥墩呈板凳形,上面横一麻石,两头有榫眼,锁住桥墩。双河村石梁桥位于怀宁县金拱镇双河村,桥面现由六块青石、麻石组成,二纵三横排列,桥墩北部呈箭头状(残),南部呈长方形,东、西桥护体全部用长短不一的石条错缝垒成。桐城紫来桥,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桥西头第一孔为拱券,其他四孔用长方条石铺砌。太湖县梭子桥,桥面由九块长方体石条铺设,桥两头及中心部位的梭子状桥墩均由方石垒砌而成。因桥中间有一个象“梭子”一样的桥墩,故名。
这些石孔桥、石梁桥位于山川田野之间,造型精美。“板桥无履迹,静与草舍对”。(清·赵静美《冬日田家》) 为适应自然形势,而有活泼、灵巧、因地制宜的新风格。“ 两岸临绝涧,微径垂一缕”。给如画风景增添风采。
钢索桥、木桥以及吊桥等屈指可数,却因之风格呈多样化,展现不同色彩。下花桥,位于太湖县北中镇马嘶村凤山组。横跨望天河两岸;因望天河原有上、下两座桥,相距约5公里,故名,现上花桥已毁。该桥长约19.75米,宽约4.6米。桥整体为凉亭式建筑。桥两端河岸引桥,为青砖小瓦木结构凉亭,内石板地面。桥身为木架结构,桥身两侧各立6根木柱,共立12根;桥面由圆木铆榫框架上平铺长方木条;桥身两侧镶有“美人靠”木栏杆;桥身上面凉亭为五架梁,望瓦面结构。 该桥整体结构独特,是太湖县仅存唯一一座清代木架结构桥梁,也是大别山区特有的一种木结构桥梁,为研究清代桥梁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蔑井河为舒城、霍山、岳西三县边界交通要道。石盆村“五七”桥位于岳西县头陀镇石盆村,由四道钢索悬吊蔑井河东西两岸,桥面九根承梁,上铺栗树木板,锁链扶手。红旗村吊桥 位于毛尖山乡红旗村。该桥横跨东西,桥墩5个,分成二段,四根钢丝上铺放木板,两侧用钢丝、铁丝编成护栏。桥宽1.5米,长50米,高4.5米。整座桥别具一格,是岳西县少见的交通设施。

驿道是我国古时的交通大道,沿途设置驿站,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皖政辑要》载,安庆府曾设怀宁县驿、练潭驿、桐城县吕亭驿、陶冲驿、潜山县青口驿、太湖县小池驿、宿松县风香驿等,另有古道于此相连。和此相适应,我市旧时不少桥梁是供驿道使用,互联互通。这是我市建桥的第二个特点。比如,桐城百子桥是桐城西大路重要桥涵,是城区至陶冲驿之要道。岳西请水寨村走马石拱桥,该桥原叫“同善桥”,是古道中的必经之处。秋千村太平石桥位于中关乡秋千村太平组,横跨南北,建于清光绪年间,由三块石条构成。是连接龙头岭古道的重要交通设施。前进村三根石梁古桥位于岳西县古坊乡前进村,横跨南北,建于清代,三根石条铺就,原是通往白帽古驿道的必经之所。中关请寨村龙桥位于中关乡请寨村龙桥组,东西走向,始建于清末,是历史上太湖至安庆古驿道上一处重要的桥梁。芦席桥位于望江县长岭镇后埠村与凉泉乡凤林村交界的小河之上,该桥为石板桥,桥墩用方条石垒砌而成,左右呈八字状,桥面用六米长、五十公分宽的麻石条拼接而成的。该桥在望江至太湖的公路修通以前,是杨林到凉泉的必经之路,向北行8公里为鸦滩桥,这条道路是望江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一条通道。大桥村石梁桥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大桥头,桥体为东西向,广村河由南向北穿桥而过,清康熙六十年重修,桥面原为青条石,现上铺有水泥,原有四桥墩五孔,现为四墩四孔,桥墩为长方形条石堆砌而成,整体为桥北长方形,桥南为三角形,此桥为当时岳、潜、太、宿、桐通往安庆的主要通道,处于当时古官道之上。田铺村石梁桥位于怀宁县公岭镇田铺村月塘组。石梁桥东南向,桥面由三纵三横九块青石条石铺成,桥体三孔两桥墩。桥墩与桥面平行部分呈箭头状,此桥被当地村民称为“大官桥”,是旧时潜、太、岳县到老省会安庆的所经之桥。
我市是禅宗圣地,寺宇众多,据张轼先生《安徽佛教史略》载,清初安庆府各县有庙庵道观197处。为了满足百姓的烧香拜佛的精神需求,在和庙宇山川相隔之处,便搭桥开路,这是我市建桥的第三个特点。比如,怀宁县普济桥因原桥头有普济庵而得名。太湖玉带石拱桥,位于太湖县小池镇海会村花桥组海会寺东南方约200米处。座落在海会寺前的玉带河上,故名玉带桥。《太湖县志》(民国卷)记载,该桥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单孔石拱桥,全部由石块和石条修砌而成。该桥是古代通往海会寺的必经之路。岳西县青潭村石梁古桥位于来榜镇青潭村前进组,此桥当年是来榜镇通往莲云乡腾云寺的主要干道。海冲石梁古桥位于岳西县田头乡柳畈村,横跨南北,三根石条铺就,是海冲“青山环一庙,绿水绕三桥”说法中的第三道桥,小桥形式古朴,至今仍方便着过往行人。
二

山川田野之隔而有造桥之需,但怎样造桥却彰显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首先是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表现在行善积德上,造桥为仁义之举,所造之桥多以捐资人命名。五福桥,位于太湖县汤泉乡龙潭寨村龙潭组。桥身由大小不一的石条堆砌而成,该桥长10米,宽3米。据族谱记载,龙潭寨村居民于明代迁入太湖,为躲避战争,在该大山峡谷中安居。因村两侧均为陡峭山崖,而且还有一条河相隔,村民外出很不方便;据传当时该村有一位名叫胡尚多的老人,为解决乡亲们出入不便的苦恼,带着自己的五个儿子(大福、二福、三福、四福、五福)四处筹钱,才建起这座石拱桥,故取名“五福桥”。 义津桥,位于枞阳县义津镇义津街居委会两垛一孔,呈拱形,麻条石砌造,两端有台阶上下。顶端现存“同治六年(1867)重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石刻,仍清晰可辨。据当地老者介绍,桥头原有牌楼1座,上书“义水潆回”4字,桥为彭义津于明朝末年募捐所建。 紫来桥位于桐城市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大街西入口的龙眠河上,为舒庐通衢之要道。始建于元,明嘉靖末易木桥,名“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复修,康熙四年(1665)改木桥,后毁于洪水,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二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捐金重建石桥,邑人感其德,更名“良弼桥”。 南山桥位于孔城镇南口村陶庄村民组,相传为戴名世捐资修建。桥东西跨南山塥,由三根麻条石组成。桥头原碑尚存,麻石,楷书阴刻“南山桥”。 百子桥是桐城西大路重要桥涵,桥东侧立有桥碑,记载捐资修桥人姓名。相传修兹桥时有百余人捐资,遂名“百子桥”。
造桥的行善积德之举,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历史内涵,见证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安庆市区工农街向北,至菜市场段,路东有残存的半边桥栏,这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第二桥。张建初先生说,它是怀集公路的见证者。修筑怀集路的同时,对原有荷仙桥、蔡家桥、小野螺桥等进行了改建,并重新命名为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等。其中第二桥为单孔桥梁结构,跨径不足4米,宽4米。省长许世英亲题“第二桥”三字,并落有“民国十一年八月”建造日期。黄华桥位于枞阳县官埠桥镇黄华村。桥长22.2米,宽7.11米,桥面两侧有栏杆,每侧立6根分柱,中间以方形麻石条相连,南北两端刻“黄华桥”。该桥系桐庐县支援渡江支前工作指挥部领导支前民工建造的。为桐城孔城-枞阳公路的桥梁,建于1949年3月,1994年重修。据朱银祥《枞阳人民支援大军渡江》载,为支援大军渡江,桐庐县支前工作指挥部带领全县人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孔城到枞阳、砖桥至王家套全长约170、180里长的两条交通干线的抢修任务。并建造桥了大小桥梁50余座,其中孔城大桥与黄华桥是由县指挥部直接掌握建造的。

石盆村“五七”桥位于头陀镇石盆村,由四道钢索悬吊蔑井河东西两岸,桥面九根承梁,上铺栗树木板,锁链扶手。蔑井河为舒城、霍山、岳西三县边界交通要道,过去涉渡常淹死人,合肥下放知青姚元公带领同批下放人员六人修桥,当地百姓筹工筹劳,之前为木梁桥,洪水泛滥则无法过河,后改为吊索桥。该桥至今仍发挥作用,是当地居民的交通设施,是“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特殊年代的标记,有保存价值。
其次,造桥和风水相连,成为水口文化风景的重要因素。新浒村大桥水口位于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大桥组距新浒村村级公路,水口处有古树、古桥、古庙,古树名叫乌桕,树下一条小河,小桥横跨其间,古庙坐落于小河入口处,古树与庙相隔不远,整个水口要素完整,具有一定的价值。 王畈村水口石梁古桥位于岳西县毛尖山乡王畈村村委会东北面横跨南北,小河自西向东流淌,三根石梁架就,小桥流水,旁有小庙,形成独特的水口文化风景。永镇桥建在潜山县余家河出口处,犹如一扇门户,具有风水学里的“关锁”功能,以便留住吉气、财气。同时又集桥、亭、祠为一体,形成组内交通要道和活动场所,设计独特,选址得当实用。

再次,桥身命名和民俗文化传说相关。落马桥位于潜山县余井镇文良村和平组杨家冲河的上段。相传在三国时期操曹南下征战经过此地时已见天亮,便下马休整,补充粮草。当时桥的东头已是交通要道上的繁华驿站。……此后,人们便把此桥尊称为“落马桥”,道为御道,北面一座山曰:“天明山”。三河桥位于潜山县余井镇黄岭村莲花塘村民组,俗称“婆婆桥”。 相传一个名叫“流万”婆婆,爱坐石墩上洗濯——这就是“婆婆桥”俗称的来历。明代万历四十七年修建,后多次修缮。在桥面一条石边缘上刻书“万历四十七年”字样。岳西县永镇桥桥南头还建有1 间木造方亭,可供村人往来小憩。木亭为东西面向,面宽6.7米,通高6.1米,由本地匠人余金万、余锡江二人于1948年建造,亭的梁架为穿斗式,用杉木制作,坚固耐用。亭内楹联(上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做乐,进来坐坐;下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歇下谈谈。)由余良鳌烈士题词。
最后,爱护桥也成为桥文化的自觉意识。仙人桥位于怀宁县月山镇黄岭村洞山组,在桥的西北边桥围上有一桥志碑,碑高38厘米,宽30厘米,厚10厘米,碑文竖式阴刻:“我姓仙人桥修自宋季历为 专家之任颓败数次口因车 水取鱼淘沙口石以致口崩 硚颓分我口口认禁止硚宕 车水取鱼如犯罚口口合置 酒三席各宜凛遵母违是幸”“嘉庆二十一年三大房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