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名著高中语文课文
《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刘勇强

《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刘勇强

作者: 隴頭流水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09:40 被阅读38次

    绪论:小说史意义上的文体和文本

    别论:

      a.不仅仅是形成与演变,还有创作过程(题材、叙事、语言、风格)

      b.正规的话本作品:入话、头回、正话

      c.钱大昕:古有儒释道三教,今又添一教,曰小说

      d.“传奇”原来是元稹《莺莺传》的题名,而用作文言小说文体名,最早见于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中

    【佛斯特《小说面面观》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从四个方面把握小说文体:创作与接受;销售的历史发展;历史文化对小说的塑造(依傍主流文化:向史书靠拢,强化劝惩功能)【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当时的文学理论

      2.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对现实的针对性(正义感、伦理感、道德感);重视情节性,循序渐进的单向性;文白相间,韵散结合

      3.小说发展的动力:1.思想文化的变化(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中后期到清中叶的白话小说);2.民间与文人的合作;3.小说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语言的演变以及相关文学要素的发展;4.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技术条件的进步(印刷)


    上编:(汉魏到明初)从肇始到成熟:两大系统及其演进

    别论:

        a.史传与小说的一点不同:史传更注重历史事件的基本走向,而小说应当有更加具体的细节

        b.《三国演义》《西游记》更加接近史传中的编年体,《水浒传》《儒林外史》更加接近纪传体

        c.舜经历的涂廪、浚井、醉杀;陶恭祖三让徐州、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宋公明三大祝家庄、三败高太尉;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三复结构”

        d.温酒斩华雄本是孙坚  毛宗岗三绝:“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

    一、概说

    二、小说问题的孕育

        1.小说的起源与其说是一种文体的诞生,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的诞生(小说的起源、小说观念的起源、小说化叙事的起源)

        2.先秦两汉叙事散文对小说的推动作用 :真实与虚构;历史中的细节;结构和模式(史书与小说分别采用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史书的编年体与纪传体对小说的影响;史书强调事件演进的逻辑;史书善于描写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场面);主观与客观;记事与记言

    三、小说的原初形态(汉魏)

        1.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说作品,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堪称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小说,从文体上看,还没有完全成熟。这意味着,就小说本身而言,当时的作品还不具备后世那样自觉的、娱乐话的创作目的,但在形象构成方式、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思想内涵、情节模式等方面,都昭示了后世小说发展的方向。

        2.后人伪托旧题汉人小说:《燕丹子》、《西京杂记》(多记录西汉宫室建筑、衣饰器物)、汉武故事系列

        3.志怪小说:文化背景——民间信仰中不成体系的有关鬼神精怪的信仰崇拜;原始道教中神仙方士内容;佛教传入   艺术特色:叙述角度的个人化;小说情节结构的复杂化;细节描写的突出;对话的运用;韵散结合的叙述方式

        4.志人小说:语林体《世说新语》刘孝标;笑林体《笑林》《启颜录》侯白;杂记体《晏子春秋》《西京杂记》

        5.志怪与志人的相同处:作者;着重记录,将真实放在第一位;注重细节描写,体例长短不拘

        6.志人和志怪小说的影响:1.体式和艺术成就为后来的小说家所继承和发挥,形成了一些叙事范型和固定的思维方式  2.思想文化上,忠臣意识和复仇意识、侠客精神、雄雌观念、因果报应(最初是传统观念与佛教思想的杂糅,后来也采摘民间材料)

    四、文言小说的文体独立(隋唐)

        1.唐代小说的多体式共生并进格局

        2.传奇对志怪小说和史传的融会和发展:对虚构的态度更加积极,毫不讳言虚构;自觉地用虚构来表现社会人生;传奇与人物为中心的写作特点局势采用了传记的形式

        3.传奇的文体与叙事特征:1.虚构的艺术化与叙事角度的个性化;2.具有完整的构思和独立的现实主题;3.自觉地以人物形象为中心;4.曲折的情节与生动的细节描写;5.文体众备

    五、说唱艺术初潮(唐)

        1.说唱艺术的渊源:1.从“俳优小说”到“市人小说”的发展;2.从佛教“唱导”到“俗讲”的发展

        2.唐代说唱艺术主要被保存在敦煌遗书中,因此又被称为敦煌变文,主要有讲经文、变文(佛教题材与历史题材,佛教题材不同于讲经文直接引用佛经,而是截取部分,铺陈敷衍)、话本、词文、俗赋等

        3.唐代说唱艺术在体制上的特点及其影响:1.韵散结合的功能扩展(以唱为主,因而韵文的运用相当普遍);2.浅近文言以及早期白话(开始形成一些叙事套语,如变文和话本中的设问方式);3.话本小说体制的端倪

    六、说话艺术的繁荣(宋元)

        1.说话四类:小说(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有与道家有关的,但是但凡与佛教有一点关系则归入说经)、说经、讲史、合生

        2.小说的构成:题目、入话(篇首诗词以及相关解释)、头回(简要叙述一个与正话相关、相近、相反的故事)、正话、篇尾 讲史与小说略有相似,《三国志平话》  说经话本存世有限《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3.说话的表演形式:以说为主,有时需要演唱

        4.话本小说与文言小说不同的艺术风貌:主人公以及题材更多涉及市民生活和情感;语言更加通俗化;小说叙述方式的商业化与娱乐化(情节起伏,讲究细节之巧,穿插戏谑性片段)

        5.三言中与“讲史”有关的作品,不以政治、军事冲突为中心,也不力图展现全景式的历史画卷,而是将历史人物置于一个私人化的生活空间中,以人物的性格为中心,特别是以接近普通人感情心态的日常故事为中心,使得历史更加贴近普通人的心理。

        6.在话本小说的叙述形态里,叙述者始终都不是纯粹的民间角色,而是知识分子与民间艺人的混合,其杂驳的叙事语调,可能只是意味着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弱势群体声音的有限释放

    七、文言小说的辑集与流变

        1.从宋代开始,文言小说两个值得注意的趋向:1.文言小说的总结,主要表现为文言小说的辑集出版;2.文言小说与新兴的白话小说互相影响,促进了文言小说的新变

        2.宋代的《太平广记》、《夷坚志》

        3.传奇小说在宋元时期的新变:隋炀帝系列传奇小说;《娇红记》;通俗传奇的编撰

        4.“三灯”与明代中期的新体传奇小说

    八、章回小说的形成

        1.在宋代说话艺术的基础上,特别是讲史平话的基础上,长篇通俗小说开始形成,即章回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续、段落整齐、首尾完具

        2.明末清初,采用工整偶句的回目才逐渐成为固定的形式

        3.《三国演义》中的虚构部分:桃园结义、舌战群儒、借东风、义释华容道。  尊刘抑曹的基本思想秦香


    下编:文人独立创作普遍化时代的小说世界

    别论:

        1.小说史上,较多采用中篇体制的,一是明清时期的一些艳情小说,一是时事小说

    一、概说

        1.社会舆论与政府法令的打压禁毁;小说传播的商业化(刻印大行,最迟清代出现租赁书店)

        2.明清之际的金圣叹在小说史上的意义:1.继承和发扬了明代以来对小说的肯定,使得小说摆脱了卑微或者游戏的心理状态,提升了小说的品位;2.他对小说与史传区别、创作心理、人物个性等问题的探讨,都是建立在对小说特性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也标志着当时对小说文体的认识正在走向自觉。

    二、世代累积向文人独创的过渡

        1.《西游记》不同于三国水浒的“游历型结构”,贯穿全书的两条线索:1.取经四人与妖魔的斗法;2.取经四人内部的摩擦和矛盾。

        2.孙悟空鲜明的自我意识,有着对自由、自尊、自娱的追求

        3.《金瓶梅》之中的矛盾:叙事层面过于琐屑的描写和交代;观念层面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新风尚之间的矛盾;叙事与观念层面:尚未成熟的叙事性是与新的观念之间、陈腐的思想与新的形势之间

    三、小说题材的类型化及其发展

        1.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时事小说:列国志系列《东周列国志》;隋唐系列《大唐秦王词话》《隋唐演义》;两宋系列(赵太祖、杨家将、《说岳全传》)

        2.神怪小说与其他题材类型的合流以及哲理化:宗教性质、历史演义性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3.才子佳人小说:中篇体制的限度    《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金云翘传》《定情人》     a.在思想上,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可以说是一种折中主义的表现,晚明露骨的情欲表现被更为含蓄的情感描写所代替。很难说是一种进步或是倒退,我们无法分辨,究竟是理性的枷锁束缚了情感的抒发,还是对情感的肯定借助理性的保护向知识阶层蔓延。   b. 从艺术形式上,才子佳人小说的文雅化,是文人小说特点的一个表现,对后来的文人小说有影响;从内容上看,才子佳人小说是对《金瓶梅》以后滥情化的一个反拨

        4.家庭小说的主体:惧内以及其他  《醒世姻缘传》《醋葫芦》《林兰香》《姑妄言》《歧路灯》(小说史上第一次完整叙述了“浪子回头”的故事)

    四、短篇白话小说的新发展

        1.编纂与传播:世俗文化对文人精神的裹挟

        2.书愤与开拓:文人作家对世俗文化的矫正劝惩与娱乐是白话小说发展中形成的两大基本功能     1.对社会问题描写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提高,思考的自觉性也有所加强;2.白话短篇小说变得更加具有隐喻性

        3.清代话本小说衰落的原因试探:绝不仅仅是道德教训的加重,毋宁说是相反,因果报应的柔性化,稀释了话本小说道德教训的强度,使得小说内在的情节张力得到舒缓甚至瓦解,这应该是一种进步。问题是,这种张力本来是于话本小说体制相适合的一种叙事策略。当一种传统受到挑战,理应该有另一种更加令人信服的思想武器出来填充,清代小说家只走了前一步,而没有迈出后一步

    五、文言小说的中兴

        1.《聊斋志异》乡村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2.《新齐谐》——才子之思理  《阅微草堂笔记》——德高望重者的人文关怀

        3.乾隆嘉庆时期的其他文言小说:沈起凤《谐铎》

    六、《红楼梦》【省略】

    七、  思想化和才学化向小说创作的挑战

        1.《儒林外史》

        2.《野叟曝言》《蟫yin35史》《燕山外史》

        3.《镜花缘》

    八、文人精神的衰退与回归世俗(清中叶以后的衰落)

        1.狭邪小说中的自恋

        2.侠义与公案的分分合合:合流之作《三侠五义》

    九、小说观念变化中的晚清小说

        1.晚清小说观念转变的同时,开始对小说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批判性研究

        2.西方小说的影响:a.西方小说鲜明的民主、自由等思想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色彩经过梁启超等人放大甚至夸张,刺激了晚清小说家对现实政治的关注,直接描写了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冲突;b.外国优秀小说作品的译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轻视态度,成为改良派启迪民智的重要方式;

        3.报刊推动新型小说家、新的销售接受群体与接受方式上的作用


    余论 小说观于小说史的回顾与期待

        1.“以西例律我国小说  ”与洋务等政治运动联系在一起,反对与贬低中国小说

        2.1940年现代化和大众化流行之后,人们开始反思

        3.知识结构的双重欠缺与角度偏差:有关学者知识结构的双重欠缺,所采用的“西例”实际上是中国人眼中的“西例”,同时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知识也缺乏了解——导致的小说史的割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刘勇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ev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