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评郑逸农《再别康桥》课例
壹
王荣生教授把教材里面的文章从选文角度区分为四类: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他认为《再别康桥》属于样本类文章。
样本类文章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与特定教材的交往过程中,而不是来源于权威的阐释--无论是专家的、教材编撰者还是老师。
贰
《再别康桥》这种样本类选文课,郑老师称为“非指示性课”。非指示性教学主张: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自己去说。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非指示性教学就是课堂上随着教学的开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和多元体验,体验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来自同学发言和师生讨论,来自教师给予的自己或参考书上的间接的一些启示,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是动态的。
这种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决定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具体来说有三方面:
1.眼力,教师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2.心力,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
3.机智,教师的临场决断与教学艺术
具体的教学步骤有读-定向-研读-讨论-交流-引导-反省。
叁
王荣生教授肯定了郑老师的课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不同意见。
1.这样的课,需不需要教学目标,需不需要给予指示?
“目标”就是教学内容掌握的质量标准,分为行为目标(又叫教学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型目标。教学性目标是教学前规定了的,“生成性目标”是在课堂教学当中产生的;教学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共同掌握的,“表现性目标”强调在课堂中学生多元的收获。
“非指示性教学”强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动态生成,不事先、不主观、不外在地设计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当中,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在师生的互动中随机展开的;问题也是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完成的。
2.那么“非指示性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否合适呢?适切的目标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合适,合适就是要具有较高的语文教学价值,而这依赖于教师的专业高度,能对课堂教学现场进行预判,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估,没有进行充足的课前预设,很难形成一个适切的目标,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
3.这样的课还要不要教师发挥作用?
学生想说啥就说啥?说了啥都是对的?显然这种自主也是不恰当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问题,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判断并进行评价,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去点拨。
肆
王教授对这一节课评价大致如下:
1.教学内容主观,学过多少年的“比喻”还一直在学,没有抓住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2.教学目标异化,教学的目标就是得出老师认为的标准答案,而不是学生的素养落实。
3.教学过程失当,不过还是教师设法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4.教学方法是失真,表演式的教学,学生主要为了配合教师完成学习目标。
既然非指示性教学要依靠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依靠课堂的互动和生成,那么更应该加强教师的研究,王荣生教授提出三点建议:
1.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高度,不仅仅着眼于教学方法,更应着眼于教学内容。
2.立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流派。
3.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网友评论